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货币文字(口丄 )、(口丄 )、(口丨)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丅口)、(口丄口)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口丄口)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口丄 )、(口丄 )、(口丨)、为"呈"的古字;释得(否殳)当隶作(钅刂殳),读为"政",训为控制;(丨口)为<说文>"抍"字或体;(乂口丨)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口丨乂)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3.
释“俞”     
刘凌 《兰州学刊》2013,(9):175-179
对《说文》所释“俞”字本义,学界颇多争议.文章从“俞”字早期形体,“俞”声符字的声符义,各组声符义间的联系,以及“俞”的同源字等方面,分析“俞”字本义.并因“俞”、“余”之关联,谈及对“余”字初形本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研究古诗“食野之苹”的“苹”字本义“艾蒿”入手,探讨“苹果”之名从“蘋婆”演化为“蘋果”及简化为“苹果”的过程,论证将“蘋果”简化为“苹果”之得失和恢复“苹”字本义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Lai)”“Yi”“Da”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6.
林植峰 《快乐青春》2010,(10):11-12
有这么一群雁,它们在天空飞行时,不时排成“人”字或“一”字,整整齐齐,威武壮观。 这群雁有只大雁带头,它叫头雁。从头雁数起,2雁、3雁……直到37雁。在头雁的带领下,这群雁掠过江河湖泊,飞越崇山峻岭。它们的飞行速度特别快,远远冲在其他雁群前头。  相似文献   

7.
袁莹 《理论界》2012,(1):135-136
"所"字有人认为是代词,有人认为是助词,持代词说的人,往往搞不清楚所字具有什么样的指代作用,而又不重视所字的特殊作用;持助词说的人,往往忽略了所字的指代作用。本文认为所字是一个兼有指代作用和提示作用的代词。对所字结构,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闽南话的“去”字有两种。一种足动詞,一种足语气詞,前者的功能是作谓语和补语——补语表示趋向、变化和结果,后者的功能是居于句末,分别表示意外遭受、确实或以致等语气。本文分析了“去”字的这些用法,并简述了它们与普通话“去”字用法的同异。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流音变的角度,以“一”、“不”、上声和形容词重叠等的变调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论证了歌唱时的音变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普通口语的音变规律去强求它。歌唱所重视的是情感抒发和听觉美感,而不是字音的纯正。理论和实践证明,常期被视为歌唱圭臬的“字正”命题,对歌唱语言情境中的音、字关系缺乏理论指导和现实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克庸 《东岳论丛》2006,27(6):151-154
蔡永贵撰文对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中就存在双音节及多音节词”和“上古曾有过双音节字”的新假说。然而,从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语言实践事实等角度,考察蔡文的论证和论据,可以确认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的假说是成立的,蔡氏的新假说大可商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古文字入手探讨字象与诗意的关系,提出诗意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体现在文字形象上,即诗意存在于文字笔画的空间中。本文通过古代论题“诗言志”和“诗以达意”中的“言”与“达”分别偏重时间和空间的区分,对孔子关于“观诗”论述中“观”字字形进行训诂考察,并对王维诗《辛夷乌》中字的象形特点对整首诗的诗意影响等现象做分析,揭示诗意与字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律疏议》“以”“准”字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准”字例在被作为法律用词时,存有细微差异。唐、元、明三朝律学,法律皆用“以”字例以显与真犯同,用“准”字例以示与真犯异。在《唐律疏议》中,“以”字例数量极大,且形态复杂;而“准”字例数量较小,形式简单。“以”“准”字例比类的目的在于依准基本罪名所在法条的罚则而为非基本罪名确立惩罚依据,其作用在于解决繁琐地另定罚则的立法弊病。  相似文献   

14.
“蚤”与“早”并非是通假关系 ,因为它们不能满足通假字“甲乙二字同时并存”的条件。实际上 ,“蚤”与“早”可以看成是一对区别字 ,或者借用许慎的理论将“蚤”看成“早”的假借字。另外 ,从古今字的定义及实质来看 ,千古聚讼的医经《素问》中的悬案———“白汗” ,其实即“自汗” ;同样 ,马王堆汉墓古医书中的“白杀” ,实亦当作“自杀”。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的状字研究相当全面深入 ,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相当的混乱 ,术语使用的混乱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状字”与“状词”这两个术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状词”是句法学概念 ,相当于现在的状语 ;认为“状字”是词法学概念 ,是指作“状词”的字  相似文献   

16.
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句子中的指称、描写评论和叙事的句法功能可知,四字格是汉语句子功能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环节。从四字格入手可以深入中文句子建构注重声象和意象的文化肌理,打开汉语句型研究的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8.
算不算注列“古今字”,取决于该材料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注释者本意。如果不符合注释者本意,即使形式上是古今字,也不能算;如果符合注释者本意,即使属于误判误注,也应该算。对于涉及版本异文的注列“古今字”,要坚持择善而从的基本原则。此外,要密切关注现代整理本,充分吸收相关内容的校勘成果。  相似文献   

19.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观察汉语中的字的性质及功能意义,尝试界定的字,并阐释的、地、得具有的本质同一性,提出的字研究的基本观点,以期从根本上把握汉语的结构和规律,接近汉语的本质事实,为汉语研究提供一个另样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