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南京市C民工子弟学校为个案,描述该校教师学历资质较低、流动性高、组织性弱、责任感不强、对流动儿童持有偏见等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同时指出教师的特点与问题将会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的效果。随着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会依照教育制度和法规要求步入正轨,当前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特点只是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江苏南京市、张家港市、昆山市3所民工子弟学校中448名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南京市某公办中学228名城市户籍初中生作为对照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结合访谈法,对其主观幸福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接近中等水平,显著低于城市户籍初中生;流动儿童中女生的学校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中男生的自我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流动儿童中初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显著高于初二或初三学生;流动儿童中初一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学生;进城时间长的流动儿童的朋友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自我满意度都显著优于进城时间短的。  相似文献   

3.
选取南京和苏州3所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南京市某公办初中学校城市户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Y·G-WR个性量表对其12个个性特性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除主客观性无显著差异外,流动儿童抑郁性等11个个性特性的表现均显著差于城市户籍学生;(2)除情绪变化、活动性、细致性、社会向性无显著差异外,民工子弟学校女生抑郁性等8个个性特性的表现均显著优于男生;(3)民工子弟学校初一学生思考向性表现显著差于初二学生,初三学生攻击性表现显著优于初一学生,其他特性均无显著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基于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585名流动儿童的调查,探讨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城市适应都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打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有些打工子弟学校不具有合法性,资金投入不足,办学环境较差,师资薄弱,学生流动性大等问题。本文结合存在的问题探析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强调应给予符合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多渠道解决打工子弟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规范学校师资队伍,对学生的学籍实行动态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弟进城寄读。这使得当地学校(特别是小学)的教育对象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弟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是个体不断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为个体成为社会正式成员做准备,即预期社会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会导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畸形"问题。儿童的不完全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畸形"问题。信息化给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成都“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调查,文章从学校的创办、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几方面介绍了该校的情况,反映出自办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办学得不到政府的许可,迟迟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办学条件差;学校发展缺乏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自办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种种困难,政府首先给予自办学校一定的生存空间;其次,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相似文献   

9.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7,(12):26-28
在建邺,一所学校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就是南京市沙洲小学。这个80%以上学生都是民工子弟的公办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内,不但在素质教育上屡创佳绩,教学质量也迅速提升,成为建邺区教育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众多成果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教育大爱的阳光下,沙小以纯正的素质教育,为数百名民工子弟插上了成才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京市4所小学555名4~6年级小学生自填式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因素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父母越关心子女学习、与老师交流越多、对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越支持、越注重亲子间交流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管教越多,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度越高。但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影响流动儿童学校融合情况。据此建议政府依托社区,开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改善流动儿童家长的家教素质;学校教师需消除"刻板印象",增加"问题学生"的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11.
以学业失败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某所公办小学就读的四位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揭示流动儿童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公办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在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导致流动儿童学业失败的社会根源。本研究在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探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亲情缺失、教育缺失、权利受损、安全失保是留守儿童群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出发,指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与优势,并建议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学校为依托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加强与家庭、社区、政府各种资源的联系,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社工的介入下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3.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4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课题组"在7省(自治区)开展的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留守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抗逆力在多个维度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但未对其教育期望和辍学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抗逆力同时在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较高的家庭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程度,间接影响其学业努力程度;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其中学校社会资本和朋辈社会资本具备互补作用,前者是留守儿童学业努力、辍学意愿的保护因素,后者是教育期望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动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文化中人际传播的影响。本文认为基于一种生存与适应的策略,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构建了新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他们有不同于其它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行为规则以及关系网络等,这一社会空间使人际传播产生了全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幼儿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的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总体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在社会化和自我管理两因子上也显著高于非寄宿幼儿;寄宿幼儿的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寄宿幼儿,但不显著。寄宿虽然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易引起幼儿社交焦虑,呼吁家长理性看待寄宿教育,并建议寄宿学校及家长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一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列举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政府层面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职能,家庭层面加大教育的力度和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学校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发展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局限,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触的大部分是相同身份的同学,与本地的学生几乎处于隔离的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感不仅具有代际传承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两种途径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子女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流动子口子女、城市居民子女、流动人口家长和学校教师四方面分析了流入地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公办学校的主渠道和民办学校的辅助渠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