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文化片区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开展洛阳学研究,既是弘扬和发展河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在洛阳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并叫响洛阳学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2.
"天下之中"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关都城选址规划的理论。它形成于洛阳,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河洛地区丰厚的文化根基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直接孕育了"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天下之中"所反映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引导了古代众多王朝都城选址的洛阳取向,构成列朝建都洛阳的独特理路的基础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夏商周三代均曾在今洛阳地区建都,但三代选择以洛阳为都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这种择都原因的差异直接反映着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夏代选择在洛阳地区建都以族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为主;商代早期在夏故都附近建立都城则出于确立国家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直到西周时,综合性的都城择址理念才日渐成熟,西周成周和东周王城在洛阳的兴建正是先秦成熟都城择址理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相似文献   

5.
"择都之争"是抗战后期社会各界主要是学者广泛参与的一场关于建都与国家未来发展问题的学术争论活动。争论焦点集中在北京、南京、武汉、西安、长春、兰州、济南、重庆等城市,论者各依自己的建都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建都主张,争论不仅仅是一个首都位置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建都问题认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楚辞·九章·怀沙》“玄文处幽兮,朦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王逸注这两句说“玄,墨也。幽,冥也。朦,盲者也。章,明也。言持玄墨之文,居于幽冥之处.则朦瞍之徒.以为不明也。言持贤知之士。居于山谷.则众愚以为不贤也。”“瞽.盲者也.言离娄明目无所不见.微有所眄,盲人较之.以为无明也。言贤者遭困厄.俗人侮之.以为痴也。”朱熹《楚辞集注》注北两句曰:“有眸子而无见曰.无眸子日瞍。离娄,古之明目者也。睇,盼之也。瞽.盲者也朱熹仅释公字词而未诠解句意.所以近人一些有关《楚辞》的译注.都据王逸的解…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为我国素负盛名的“四大故都”之一。自周公营洛邑,平王东迁,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号曰“九朝古都”。在这近千年的时间内,洛阳曾屡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处于东汉之后,隋唐以前。正当这一名城历史发展过程的两个高峰之间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是中国历史上治乱交错的动荡阶段,洛阳城在此时期的几次破坏和重建,都和这种政治局面直接相关。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就此课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借供同志们参考。一、东汉末年洛阳城的大破坏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定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首  相似文献   

8.
邵雍乃宋明理学史上的“北宋五子”之一,他善于借历史之思辨来发挥政治意见,既有对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制度运作、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的系统性的思想,也不乏对时局的看法与专门领域的对策性的主张。他作为主角之一,借助洛阳这个文化舞台,演出了一幕充满各种政治隐喻的“戏剧”。邵雍在洛阳的交游对象,既有因政见歧义而闲居林下的政府高层官员,也有知识精英,形成与首都开封相对峙的文化重心。他们在情感上相互扶持,在政治立场与思想倾向上相互影响,对北宋中晚期政治、文化与学术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的思想特性既有陈抟的承接,也有自己的创发,其“先天之学”就有着极深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9.
孟子经权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此有很多重要论述,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引起过很多争论,达成为儒学研究中一个公认的难点.因温有关的争论,发掘这些论述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对于加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一个简要的探讨.一、孟子主张庆经也主张行权孟子主张“反经”.“反经”一说见于《尽心下》:非之无学屯,利之无利也,同手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度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放日“德之贼”屯…….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  相似文献   

1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的短期统一外,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南北裂土而治。而在北方,有统一,也有分裂,各方势力争战不已,朝代递嬗无常。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如北方的邺城和洛阳,都是曾数度成为国都的巨邑。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有曹魏、西晋和北魏,在邺城建都的有后赵、冉魏、前燕和东魏、北齐。两地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一方的文化中心。那么,这两大文化中心在这一历史时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史学界对此问津很少,本文拟就其都城建制及儒学、佛学方面作以探讨,望方家学者有以正之。  相似文献   

11.
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被称为“天下之中”。河洛地区诸侯小国的文化,是“天下之中”的文化,代表着我国古文化的不同的源流。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唐以洛阳为东都。梁、晋、汉、周、北宋以开封为国都。河洛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中国正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与洛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建都长安,称洛阳为东都。从唐高祖至唐高宗,都是以长安为其政治中心。但武则天亲自执政以后,洛阳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原因何在,本文拟作探讨。 (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七日,中宗即位。光宅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睿宗。从此,武则天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九月,武则天又改东都为神都。从唐高宗死到武则天退位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除了长安元年(7O1)十月到三年十月的二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中宗重新上台。二月,就又改神都为东都。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生命是与洛阳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13.
李塨是清初著名实学思想家,政治思想是他实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思想上,李主张国家一统,反对分封,这与颜元赞同分封的主张相左;李塨为了达到天下富强的目的,提出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思想;此外,李塨还建议统一文教,独尊孔孟,排斥异端;建都燕京;任官实行就近回避制,不必远任;君权不必总揽,郡县权力应扩大等。  相似文献   

14.
当企业承包以后出现始料不及的诸如短期行为这类触目惊心的现象时,经济理论界有较多人转向所有制问题的攻关上,以为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在于如何使产权关系明朗化,使抽象的全民所有变为真正具体的人人所有。因而,实行股份制的主张得到更多人的赞成,政府也采纳此见,并予试行。从去年以来,私有化的主张也逐渐兴起。对此,我并不全以为然。 社会主义就是公有主义 只要我们的国家仍然要树社会主义的旗帜,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就不会改变。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继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刊行,声名远播之后,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也于最近出版发行。它与《北京历史地图集》一起成为我国古都历史地图的双壁,相互辉映.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大大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当前西安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决策上不可或缺的参考.非常值得重视。可以说,《西安历史地图集》是我国古都历史地图编制的另一座丰碑。在我国古都体系中.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规模最巨大、影响最深远、遗迹遗址留存最多的…  相似文献   

16.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十代王朝在此建都。作为旅游城市,南京有众多的人文景观资源,古迹文物的类型十分齐全,其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占居前列。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旅游业的知名度与发达程度不惟比不上北京、西安、杭州,与苏州、洛阳、承德等城市相比也稍逊一筹,能滞留旅游者三天以上十分困难,这同古城人文景观缺少明显的总体特色有着极大的关系。创造南京的人文景观特色是一个复杂的大课题,本文仅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禹王台公园     
《中文信息》2008,(3):52-52
禹王台公园位于开封东南隅,占地400余亩,原是古代梁园遗址,距令已两千五百多年,是开封市历史最久的游览胜地。当时,汉孝文帝少子刘武。被封为梁孝王,建都大梁(即开封)。梁孝上在汴梁东南古吹台一带大兴士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也称梁苑或兔园)。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等.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漕运、农田水利、城市供水等三个方面对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论述 ,旨在重现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状况 ,唤起人们恢复黄河流域良好生态环境的热望。隋唐两代均建都关中 ,都是利用黄河将江淮地区的粮米运到京师 ,保证了关中的粮食供应 ,稳定了隋唐王朝的政治统治。隋唐两代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也兴盛一时 ,除历史悠久的郑国渠、成国渠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外 ,各地农田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此外 ,城市供水也是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隋唐两京长安、洛阳的供水系统都已形成 ,其他中小城市也充分利用了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为解决城市用水提供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深入认识桂林山水●邓祝仁将桂林旅游业推上一个新台阶,行业中人和旅游研究者纷纷献言献策,有人提出重新设计桂林旅游形象,有人主张深层次开发桂林山水旅游产品,有人呼吁加强旅游管理,整顿旅游市场的秩序,有人以为应加大宣传招徕的力度,还有人迫切感到要提高旅游...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长安     
汉长安故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在秦代是一个乡聚名(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二○○年),始把它作为首都的名称。公元前二○二年,刘邦彻底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他本想建都洛阳,经齐人娄敬和谋臣张良建议,始决定定都关中。大概因为当时咸阳一带已被项羽焚烧,汉朝廷最初设在秦旧都栋阳(位于今临潼县东北)。到公元前二○○年和公元前一九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