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锟 《晋阳学刊》2004,(2):34-37
在传统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中,孔子与现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知识分子争论的焦点。回顾20世纪思想史上的这些争论可以看出,由于政治的、民族的、情感的、学理上的原因,不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简单地将孔子传统等同于封建专制政治加以否定,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肯定孔子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致性而加以保存、发扬,他们都是在肤浅的、形式上的讨论,并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反,以林毓生、墨子刻为代表的海外中国学家,揭露了孔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并指出了转化的途径,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围绕传统政治观念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运用多学科方法,形成了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范式.抽象研究与评价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失.只有历史地解读文献,依托政治哲学的原始事实,分析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的逻辑内涵,梳理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4.
孙一平 《理论界》2015,(3):9-13
作为处于国家发展关键期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方略不仅没有回避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浪潮,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理论。在政治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层面,提出评价一国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8个标准,从政治竞争的机会公平、政治参与的权利公平以及权力运行的规则公平三个层次反映出现代民主观念的一般规律;在政治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以党内民主、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扩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以完善民主集中制、巡视制度与人大监督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清晰阐述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推进了民主政治的法治化,指导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宁新昌 《学术研究》2003,3(3):59-60
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离不开传统文化 ,因为它仍然“在场”。传统文化仍是中国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者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 ,而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层面,政治制度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正确对待并处理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政治系统在现实政治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理顺关系、协调利益、规范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民主实践最新的理论概括,同时也是对建党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民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同以往中国的民主实践一样,强调民主程序过程性、民主领域全面性和民主环节直接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处理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历史之必然,也是现实之所需求.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从体制、制度、组织、民意四位一体的层面协调推进,实现政党统合、法治保障、党建引领、舆论引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责任是政治生活的基本伦理与核心规范,责任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秉承并建构的重要形态。基于儒家思想精华,中国责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迥异于西方,在责任优先于权利的思路中,形成了从“责任社会”到“责任国家”的路径。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儒家思想中的责任贯通了观念、结构与行动,协调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秩序的关系,彰显了责任社会与责任国家的相互嵌套,在道德与政治的深度融合中提升了传统中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应以传统的责任政治观为思想资源,结合时代进行扬弃,嵌入在责任政治之中。中国式民主以责任和制度规范民主程序中多元主体的关系和交往,不断形塑植根于政治场景与生活场景的两种民主模式,整合“作为政治的民主”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赋予民主以社会性与伦理性,在融合现代文明要素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以儒家政治思想为源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等级制及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以家—乡—国三位一体为社会秩序格局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则建立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西式民主社会基础上,是一种独具资本主义特色的民主文化。科学理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关系,做到科学辩证批判、否认,科学借鉴和吸收,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为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期在中国农村广为推行的村民自治活动 ,虽然其发展呈现出很高程度的不平衡性 ,效果也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 ,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实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价值。本文尝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过程的逻辑置换、主流民主理论的突破、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 ,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分析村民自治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能具有的实践功能和潜在的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 ,作者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关系问题 ,主张面向现实、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发展中国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哲学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作用与其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因此,英国哲学具有矛盾的特点,并走向经验和怀疑论.英国人强调的是单个人的社会经验,法国人强调的则是民族性的政治经验;英国人只关注个人利益,法国人和德国人则分别从国家方面和哲学方面强调普遍利益.因此,英国发生的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进行的是政治革命,德国经历的是哲学革命.其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是整个社会运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传统的主观解构,存在多种可能性。应根据不同研究语境,运用相应的理论来观照历史传统。透过汉代文化可以看出,小传统的存在样态并非单纯表现为民俗事象,也表现为文献典籍的形式,小传统的考察视域应是相对开放的。大小传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两者兼有进步和保守的双重功能和作用。文化传统的健康维系与合乎理性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同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崔亨植 《东岳论丛》2002,23(1):119-122
亚洲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促进了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在现阶段 ,亚洲价值的主要目标首先在于确保国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国民的政治权利 ,实现以各国的文化特殊性为基础的理想的民主化社会。但在建设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 ,亚洲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特殊性的普遍主义 ,避免因追求世界化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发展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中 ,若能警惕复古主义和要素主义等片面观点 ,则儒家传统就会在现代社会民主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因为儒家传统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 ,这些因应时代需求所产生的新内容 ,将会进一步丰富亚洲价值的内涵 ,促进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具有短视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先盛后衰的根本原因,并使科学体系的创立功亏一篑。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认识论方面,强调实践,忽视认识;在价值观方面,重视行动,轻视知识;在知识观方面,看重知识的有用性,不顾知识的客观性;在科技政策方面,缺乏计划性;在收入分配方面,强化权力,弱化知识。在具有短视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引入具有短视性的市场机制后,容易使短期行为泛滥成灾,导致社会生活无序化。深化改革必须依赖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全面创新,从而遏制短视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而且也促使一些历史学家的史观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间寻找异路——论废名的方法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创作富有个性.他的基本思想是不满于新文学的西化发展方向,转而试图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寻找新文学的源流.当然,废名不是单纯地回到传统,而是有意识地借用传统,其方法和思路都是创造性的.他并不放弃西方文学的技巧,而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废名在传统中寻找资源思想和创作实践在1930年代并非个案,其思想体现了与周作人、朱光潜等作家的精神联系.废名对新文学道路的反思体现了新文学本土化的集中要求.而且,他创造性的创作实践具有开拓性意义.当然,他的探索也有不完美处.遗憾的是,后来者忽略了废名思想和探索的意义,没有出现足够的后继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素有的“德治”传统,以汉朝“无为而治”(德治)的经验和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列举了我国传统中没落的腐朽道德成分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论证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探索了新时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方法措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官,以抓“官德”建设带动“民德”,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司法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种司法形态.这种司法形态因与外界完全隔绝而呈现出独特的伦理特质,这些特质的生成主要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对这种伦理性特质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层剖析与理性评判,对于当代中国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