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东城区有条前厂胡同,位于东四和灯市东口之间,和周围一些又宽又直的胡同相比,前厂胡同很不起眼,路面狭窄,汽车无法通行,从东口走进胡同,要拐两个弯,路面才打直。胡同里有个5号院,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一进院门,是个细长的小过院,也叫外院,三间南房;由外院过一道中门进入主院,主院里有北房(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都有  相似文献   

2.
高文瑞 《社区》2008,(9):48-51
北京宣武区虎坊桥西南有一片胡同,大致包括:梁家园胡同,梁家园西胡同,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北胡同。以前,胡同名没这么统一规范,除南边的梁家园胡同外,其他的曾叫梁家园西夹道、梁家园西大院、梁家园东大院、梁家园后身。为何如此?因为中心是梁家园。  相似文献   

3.
情缘 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老北京不仅胡同多,寺庙也同样很多,虽然没有三千六,但鼎盛时期也多达千余座。尤以关帝庙、观音庙为冠,明清两朝约有关帝庙两三百座,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的观音庙、大悲坛、紫竹林、白衣庵也不下百余座。  相似文献   

4.
马甜 《社区》2014,(13):24-25
“什么时候咱们这胡同的养犬问题才能解决啊?”一提起胡同的养犬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隆福寺社区居民刘女士就头痛不已,而这同样也是不少社区居民的心声。胡同里的居民最反感哪些不文明的养犬行为?针对这些不文明现象,社区居民又有哪些好的方法应对呢?  相似文献   

5.
盂谦 《社区》2014,(3):1-1
有人说京城冬日里的胡同最有“京味”。10多年前的冬天,笔者曾到访过北京一家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在胡同里的几问平房中。冬天平房里一般是生炉子取暖的,居委会办公室中间是一个蜂窝煤炉子.几张办公桌摆在周边靠墙;炉火很旺,但因为屋子密封性不好——纸糊的顶棚有几处破洞,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2,(13):19-19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揽军路44-1号楼前的路,路面多处坑洼.踢一脚就掉石头子儿.这路是去年10月份老旧小区改造刚修好的,你信吗? 居民李大爷介绍:路面是去年10月份修的,到现在还不到半年。修完后先是被车轧出坑,后来路面上的石子几也开始脱落,踢一脚直掉渣,石子一抓一大把。  相似文献   

7.
古都北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营建而成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一些特殊的"数字"上。 老北京的一些胡同和街道也与"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尺大街、二龙路、三不老胡同、四川营胡同、五老胡同、六合胡同、七井胡同、八大人胡同、九道弯胡同、十条、百合园胡同、千竿胡同、万春胡同等。三头六臂哪吒城  相似文献   

8.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9.
在石驸马大街和宣武门间,还有一条与石驸马大街并行的胡同,在改革开放之前也算得上是比较宽的胡同了,它就是头发胡同。  相似文献   

10.
张竞 《社区》2014,(10):51-51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既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前门地区胡同文化达人;他既是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胡同的百年沧桑,记录胡同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用相机记录感动,用微电影诉说故事,他就是热心公益的胡同摄影家蔺鑫元。  相似文献   

11.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09,(10):88-89
在京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里,路北有个明代古刹白衣庵.至今留存,此奄是京城最大的尼庙,经常有一些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3.
刘蔚 《北京纪事》2016,(5):101-105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北京的胡同乍一看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国子监街以北,有一条长632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武德卫营胡同,到了大清,由于讹称,这条胡同便开始叫作五道营胡同.甭管叫武德卫营胡同,还是叫五道营胡同,一个"营"字,却足以判断这条胡同,是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从其西接安定门的地理位置看,也证明五道营胡同,是镇守护卫京城的一处兵营要地.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胡同里有一大帮爱好画画的小伙伴。那时,无论哪家都有那么几抽屉的小人书,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相互借阅小人书看,看得手痒痒,便在地上照着小人书上的人物画画。我爱好画画的兴趣就是打那会儿给煽起来的。记得第一次学会画五角星,我特别地兴奋,用滑石把整条胡同的水泥路面画得  相似文献   

16.
Wendy 《北京纪事》2014,(11):68-71
豆角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老胡同,离南锣鼓巷不远。南锣鼓巷火了,知道豆角胡同的人却不多。穿过一条条弯曲的胡同,有不少人打听豆角胡同是去找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那是刘芳的家,也是她和丈夫开的一家啤酒屋。刘芳和卡尔是北京城里最早开始做手工鲜酿啤酒的,刚开始他们没有想过要开店,完全是凭着对鲜酿啤酒的喜爱自己做着玩的。  相似文献   

17.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5):108-109
50多年前,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都是我们胡同里的常客。提起当年他们穿大街进胡同,出了这门儿进那院儿的那些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事儿,胡同里的老人真是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8.
吹糖人儿     
北京的老行当灿若星辰,就像这遍布四九城的胡同,数也数不清,伴随着六朝古都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历经数百年。那魂系市井胡同,京腔、京韵的吆喝,再配上不同的响器,声声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传诵着。其间也有因时代的需要而演变的,吹糖人儿的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19.
《华人时刊》2008,(5):43-43
1998年4月,病中无聊的响马写了一个程序,随便取个名字叫“西祠胡同”。当时有朋友觉得“西祠”两字不吉利,嫌“胡同”是北方的说法,和南京好像没有关系。后来上街,居然钻进了一条“西祠堂巷”,于是大笑,这名也就这么叫下来了。  相似文献   

20.
叶子 《社区》2008,(1):56-56
闲暇之时,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总会看见一条条胡同内的建筑在翻新,有些胡同口还立着胡同施工的牌子,请行人注意。可是等“胡同工程”做完了,再次行走在胡同里,心里感觉总是慢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