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郭兆昆 《齐鲁学刊》2005,(3):106-107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真诚地反映社会现实是报告文学的精髓。扫描20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同步的足迹。遵循写真求实之道,忠诚于社会现实问题,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仍为当今报告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
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新闻的真实性 ,如果延用新闻的真实性标准 ,将会影响报告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因此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应有自己的独立的品格 ,它具有整体性、主体性、深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11,32(1):87-94
与黄文所持“报告文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有必要将它交还给历史”的观点相反,报告文学它只是处于暂时的低迷状态。保持信心,辉煌可待。黄文的基本假设及其逻辑是错误的。任何消极悲观,甚至幸灾乐祸地为报告文学唱挽歌.历史会证明这是一种草率或失态的表现!学术崇尚标新立异,但须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不必篡改事实,耸人听闻。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9,30(2):95-99
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文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13,(5):158-160
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收获,是章罗生先生出版了他潜心研究多年的《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这值得为作者贺,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界贺,为未来的报告文学学科贺!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来源于历代文学对真实性价值标准的不断追求。在现时代,虽然"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的飞速发展对报告文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对文体追求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报告文学无法被新闻文体所代替。就现时代报告文学存在的语境来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还将继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传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涌现的报告文学流派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报告文学的深刻革命,而且向传统中国文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1980年代的发展期、1990年代的兴盛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报告文学观念的重要变革.它逐步将报告文学传统的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本文试结合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问题报告文学创作相对于以往而言,又有新的发展与进步,且呈现出新的鲜明特色与审美趋向,即主要表现为新的理性启蒙与"人"的重新发现.与以往相比,这次启蒙主要表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一、清醒、理智的态度与深邃、细密的分析;二、主要反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三、重新"发现"了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又被"遗忘"了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表现出对人权、人性与人道主义的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产物.梁启超是其中的奠基性人物。他以亦报人亦政治家亦文学家的组合角色,进行着报告文学的文体实验。其作品由新闻、政论、文学三元组合而成.成为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报告文学的身份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中心地带滑落到了边缘。进入新世纪,报告文学不仅没有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反而更加陷入尴尬的生存境地。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叙事伦理的固有症结,民间话语的缺失等等,导致了报告文学困窘现状的凸显。而张扬动人的艺术个性,点燃烫人的生命激情,击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是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走过了百年历程,而今正面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节点.毋庸讳言,无论是报告文学的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混乱和认识误区.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和规律.本文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内容的客观性、思想的批判性、文本的透明性为核心要素的趋同性;二是由反映对象的丰富性、创作主体的差异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协同而成的异质性.厘清二者的内涵、特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并创作报告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体系统的一个层级 ,体裁处于其呈现层面 ,是某种文体规范的综合体现。对于报告文学这一有着突出跨文体性的文体来说 ,其体裁的变迁常显出不确定性的脉象。经由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末四个时间域的变易 ,中国报告文学体裁呈现历经曲折 ,由附庸而独立 ,显示出文体规范由不确定逐步走向清晰、明朗的总体趋态。  相似文献   

15.
新兴媒体带来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但又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国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信息传播体系和舆论引导格局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新兴媒体,服务大众,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陪都重庆的报告文学书写在趋向文学化的战时过程之中,通过不断消解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个人审美距离,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与则面呈现出战时生活的多重风貌。在推进现代散文战时发展的同时,对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也发生着不容忽视的书写影响,从而显现出抗战时期从散文乃至文学的中国发展趋向来。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文学格局中 ,报告文学依然是其中重要的存在。经济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 ,滋生着导致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变异的诸多因素。变异后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是一种由精英化与世俗化、当下摄取与历史打捞、平面叙事与深度报告共构的 ,复调多态的文体类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全面的开放。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时代。报告文学在开放中出现了全面的转型 :结构由微型变为宏观 ,视角由文学转至“杂学” ,题材主题由政治关怀而兼取文化关怀。文体的转型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全新的景态  相似文献   

19.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写作方式 ,报告文学的价值生成 ,主要通过新闻文学的写作模式参与时代理性精神的重建而实现的。一个需要启蒙的时代 ,召唤着报告文学弘扬理性的启蒙精神。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 ,使此间报告文学启蒙主题的凸现成为可能。报告文学文体由此也获得了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在我国20世纪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社会传播作用。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报告文学在社会文学生活中的价值愈来愈低。不仅报告文学不再有80年代和20世纪其他年代里的那种辉煌,甚至到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步。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愤愤,也有人激辩。事实上,报告文学所以会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出现生存尴尬,主要是由于其“文体”上“不三不四”的“出身”造成的。由于这种既文学又非文学,既新闻又非新闻的本性特征,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接受的价值障碍。现在,报告文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有必要将它交还给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