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江 《文史哲》2011,(1):124-135
近代中国哲学和思想转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以近代西方"新学"为参照物重新认识和转化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观念,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严复在科学和进化的视域之下对古代中国"天人"观念的重构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在很大程度上,严复过滤掉了古代中国"天"观念的"神性",把其中的"自然性"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使中国的"天"高度自然化了,而且也将与之相对的人和社会"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和深湛的辩证法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无孤立"、"天人合一"的联系和整体观点;"万物皆化"、"变不失常"的发展和变化理论;"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对立和统一学说;"执两用中"、"尚和去同"的中庸与和谐思想.对于这份珍贵历史遗产,如果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现代性转化,就可以为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的治道论,主要指国家治理途径、方法、方略及其制度的确定,应有不同见解互相补充和互相纠偏的种种论述,其中包括君臣关系论和决策批评制度论。作为可以防错纠错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理论,其本身不属于民主范畴。但它以差异为价值,欣赏不同见解,鼓励反对意见,重视上下左右交换各自看法,包含了可转接于当代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完善行政决策制度等多种应用价值;它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公共治理变革的思想方法、能够丰富当代公共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指引当代公共决策的制度设计。马尾松大树枯烂后,往往遗存富集松油的树兜、核心或树节部分,它们仍然是相当好的发热和照明材料,这也是古代和而不同治道论可为当代中国治道理论和实践所运用的根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清海先生是具有独立思考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他最终确立的哲学观包括"人的哲学"、人的"类哲学"、召唤"当代中国哲学"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他自觉自省的哲学观念之逻辑延伸,既达到了高度的哲学抽象,又具有丰满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抽象的具体",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梳理并揭示高清海先生哲学观的深刻内涵,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家以直觉体悟、意向体认的悟道思维觉解天道人德的思想特质,使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认知世界本体的理性思维及其知识体系,其致思方向集中于省思人生道德的心性觉悟。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天人合一的道德伦理中体悟生命的根本,以意象性的直觉领悟追求人生之道的义理,实现人格的完善。中国哲学以道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的形上根据,悟觉明德修身、平治天下的德性精神,修养厚德自强、中道和乐的生命境界。这种悟道思维与德性追求的精神传统,积淀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与文化根基,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独特而丰盈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对比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天人关系的讨论而展开的,很早就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宇宙观。因此,研究人世现实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以及人世沧桑变迁的兴趣,大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研究的兴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以及统观、直观的辩证思维十分丰富。与西方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认识论则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8.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用意象和意境来谈中国古代诗,比用浪漫主义、典型等等西方理论来谈诗会更恰当;用李渔的戏曲理论来评论中国戏剧,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来品诗,要比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的范式更恰当。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才是救活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导语:中国哲学从其产生伊始就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返本开新",即要从哲学传统的逻辑出发开创新的哲学形态和研究路径;其二是"经世致用",即要将一种理论推向社会实践,使之能够在社会中寻求到发挥其现实作用的空间。由张立文教授所开创的"和合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在当代学术体系中实现"自己讲",构建自身学术独特性的重要代表。从"和合学"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哲学的这两个特点。早在2005年,我刊就"和合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方东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完整、清晰地展示了他的生态思想及其特质.方东美生态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开掘、点化和提升,都作出了特别的贡献.方东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的价值诉求,不仅是对近世以来的二元思维方法、个人中心主义、科学至上观念的批评和否定,也是对人类生态地认识世界以及生态地处理人人关系、心物关系、人天关系的真诚要求和热切期待.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历史发展,这就使得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色,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代表作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这种批判继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14.
一、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需要一种“范式”的转型 李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李”):张教授.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在进行中国古代身体哲学的研究,并且自2005年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工业社会应对环境危机的过程中,生态现代化理论逐渐形成、发展,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同样适用.本文阐述了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生态现代化理论应用于分析目前国内已有的某些决策,指明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工业环境改良、产业结构重组,以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正泉 《船山学刊》2006,(3):199-200
一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智慧和哲学"第三届国际会议,于2002年6月7日,在美丽神奇的宣示神谕的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圣地的希中文化交流大厅举行.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严格地说还是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老人.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智慧和哲学.孔子伟大的"仁学"结构驱使我们到相隔万里的德尔菲去探讨古代哲学的深层意蕴,苏格拉底伟大的"认识你自己"吸引我们到爱琴海去体悟心灵的海洋.东西方的历史车轮艰难地跨越了不同的道路,这两位古代哲学老人,虽然他们都不知对方是何人也,而他们的心灵却是相通的.今天东西方的哲人们虽然在一起对话,但心灵反而是不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国学研究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似乎也正享受着它的蜜月期。不过,这并不能掩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尴尬:中国传统哲学应该转换成怎样的现代形式?中国传统哲学能否开出真正的“哲学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如何兑现它对现代社会的承诺?为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本刊特约数篇文章以示讨论。这几篇文章或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路径,或从学科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开展的方式,或对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或以现代网络为背帚,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生存发展所面对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或以儒学为案例,探讨儒学当代开展的诸种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开展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学术课题,编发这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同行与学术界的关注,以便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在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中,相较于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不仅是其他认知范式展开的基础,而且能够完善其他认知范式的理解;不仅可以调整其他认知范式的解释方向,而且能够纠正其他认知范式的错误;从而显示出自己在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中的特殊且重要的地位。由于"自我认知范式"主张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回到"自我文化系统",从而决定着解释坐标、解释义理、解释话语、解释价值的本我性,并由此隐含了对建立本我学术立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