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智中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32-36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严国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76-80
毛泽东诗词 ,体现了雄奇壮美的主导风格。在表现特定内容的诗词中 ,豪壮与婉转和谐地统一 ,显示出毛诗独有的美学特质。建国初的诗作风格洒脱、飘逸而舒缓 ,显示出雍容自信而又不乏豪迈气概的俊逸风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表现了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义凛然的原则立场和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重又呈现雄奇壮美的美学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3.
张重阳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4):89-90
毛泽东是一位驾驭语言的大师,他以精当传神、生动形象、通俗质朴、幽默风趣的语言创作了五十余首颇具美学价值的诗词,为我国新诗词的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5.
杨建党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61-64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史诗,是毛泽东性格、精神、理想、信念与愿望的载体与凝聚。吟诵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绚丽的人格魅力,并给予人前进的动力,从而使人变得崇高。 相似文献
6.
邓运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20
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书写人民群众,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属性。首先,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毛泽东对劳动人民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其次,毛泽东诗词热情礼赞人民力量的伟大;再次,毛泽东诗词呈现了毛泽东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最后,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人民历史观。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挖掘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性,对于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隐喻学理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圭臬,通览毛泽东的67首诗词作品,收集其中的隐喻例证,并按内容进行分类。在语料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认知机制、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隐喻因其人类的共同经验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人类通过文学创作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独特的神话、宗教、文化、典故等因素也使得这些隐喻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贾彩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3-65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隐喻学理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圭臬,通览毛泽东的67首诗词作品,收集其中的隐喻例证,并按内容进行分类。在语料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认知机制、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隐喻因其人类的共同经验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人类通过文学创作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独特的神话、宗教、文化、典故等因素也使得这些隐喻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奇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83-86
毛泽东诗词迄今已有众多英译本,通过对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考察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产生过程可依次划分出四个阶段。分析国内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对了解毛泽东所经由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仲举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毛泽东诗词从1957年1月正式发表至今已逾四十一个春秋,其间注家蜂起,然而其中的某些误句迄无校正。本文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所收诗词历次版本中的十个误句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1.
徐玲英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1):28-30
马其昶之《毛诗学》主要采用集说的形式,但别下己意,则用按语标识。通过对其按语进行归纳爬梳,大致可分为:解释经文,申述毛传,文学讲评,申述诗教等几种类型。经马氏疏解,经传之义得以大明。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13.
韩品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28-32
钟嵘《诗品序》中的"文约意广"与"文繁而意少",孤立地看来是有"矛盾";如若明确了"每苦文繁而意少"意动性语言技巧的运用及其涵义,则知二者并无矛盾。对其矛盾说加以破解,正本清源,无论对恢复钟嵘四言诗论的本有文义,正确解读《诗品序》,还是对正确理解古典诗学其他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廓清和重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礼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3)
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历史观,有历史的发展过程:青年毛泽东主要直观解构旧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的历史解构观进入了辩证否定阶段;同时,毛泽东从实际斗争需要出发,开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构,完成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确立。但是,毛泽东晚年的历史观出现了二元对立矛盾。 相似文献
15.
赵爱武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42-45
唐宋时期象声词以传统的双音结构为主,多音节象声词较之早期有所增加,但尚不多见。从语义来看,以描摹器物声音、描摹自然现象和动物昆虫类的象声词为多,"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从语法来看,能在句中充当主语以外的各种成分,其中以充当谓语为最多,占到此期象声词总量的43%。 相似文献
16.
杨景春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2):77-80
毛泽东和古代的诗人们一样,十分讲究语音,力求运用语音手段,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使作品声韵和谐,抑扬有致,动静有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优美悦耳,达到音意兼美的效果.在词语选择上,注意前后照应,很难找到一个不精确不雕饰的词句,力争使诗词以最精炼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使词义产生增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庄福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5-17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 :一、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开辟 ,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 ,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细致的整风学习 ,既成功地更换了思想路线 ,又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 ;三、创造性地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指针 ,寻求一条同斯大林路线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从毛泽东依靠民主“新路”到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 ,力图扭转形势 ,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更好地结合。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可归结为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创性 ,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精神上坚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历史表明 ,由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事业 ,仍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作出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姚选民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14-20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却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接续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或成形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政治条件要素的促成,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文化条件要素的主体促成作用表明,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直接作用而非仅仅间接作用。对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中之直接历史作用的揭示,有力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论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高燕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2):70-72
语言具有民族性。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性,它使汉语使用者产生了特有的语言心理。外来词在译介和使用的过程中突出地体现了望文生义、单音有义以及趋新求异的汉民族语言心理。 相似文献
20.
许芳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31-37
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