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建世 《西藏研究》2008,108(2):72-79
昌都嘎玛乡一带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十分有名.在原料、工具等技术层面上有一般银铜工艺的共性,但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系统研究,主要选择瓦寨村进行深入调查.这里的银铜工艺传承久远,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并形成了开放的社区传承模式.改革开放后银铜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工艺传统和地方特色得以保持,现在呈现出兴盛的局面.近10年来,虽然有一些工匠迁居外地,但主要的工匠和工艺传统仍然保留在村内.  相似文献   

2.
热贡堆绣     
青海热贡(今同仁地区)堆绣源远流长,独具地方特色,是热贡藏族和土族绘画艺术的主要品种,在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藏族地区有一定影响.堆绣是刺绣发展到明代出现的一个品种,堆绣佛像正中为主佛像,其周围是护法佛像.最初为"堆绫",是用各种彩色绫缎剪成花样堆贴连接而成的图  相似文献   

3.
薛氏藏族是冕宁多续藏族吴尼汝都的克撒在西昌地区定居后繁衍形成的,是目前多续藏族中仅有的保持藏族本教传承的群体。为了对薛氏藏族的宗教传承和宗教仪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研究薛氏藏族甚至整个多续藏族的宗教情况,笔者于2013年7月对薛氏藏族所传承的本教进行了专门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由于调查时间短,没有看到完整的宗教仪式,材料大都来自于访谈。  相似文献   

4.
口头传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以口头传承为形式的藏族文化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藏族地区市场与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城镇都分布有云南的银铜工匠,且数量不少,值得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从来源地与藏族地区关系的层面,探讨了云南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与藏族地区市场的关系.文章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华村的工匠们开拓藏族地区市场的历程和经营方式.指出藏族地区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对新华村乃至鹤庆县白族银铜工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藏族、白族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袁凯铮 《中国藏学》2012,(3):175-185
藏族工匠制作铜佛像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沙范铸造法,而尼泊尔工匠中普遍采用的失蜡铸造法在西藏地区却极少发现.沙范铸造法和失蜡法铸造法,在实际运用时有各自的局限条件.这种局限反映在西藏、尼泊尔地区整体铸造铜佛像时存在尺寸上的限制.造成失蜡法在西藏未曾被普遍采用的原因不是原料供应的问题,而是失蜡法本身的生产效率低下和西藏地区缺乏炉窑加热条件所致.通过西藏地区传统铸造工艺的存在状况推测,中国历史上铸造工艺的进化有可能是沙范法、失蜡法、陶范法这样一种顺序.  相似文献   

7.
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的"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跨越遥远时空代代相传的故事由历经沧桑巨变的族人集体加工,凝聚了藏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生存的价值追求,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内容及其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藏族音乐艺术的自然传承是与民间宗教活动、寺院密切相关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体对日常生活的不断介入以及民族融合的加剧,促使藏族人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悄然蜕变.在此背景下,就藏族民间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条约、方法,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就其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新思路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9.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项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裁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性加强,族群认同也愈来愈与文化认同叠合式模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国家财富的组成,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藏族传统音乐作为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特点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对藏族传统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促进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时代的改变增加了藏族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内容,文章从藏族传统音乐的概况出发,分析了藏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的改进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设立追诉时效超期适用程序的必要性,论证了该程序适用的条件,并就该程序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供立法机关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