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指理想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这种理想的状态是值得追求的,并可以分三个层次去追求:追求人自身的和谐——和谐人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生态,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可乐说法     
《可乐》2007,(3)
世界观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95岁高龄的大师季羡林语不敢生气的是懦夫,而不去生气的才是智者。——智者的人生悟语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和谐文化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追求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和理想,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从共同富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和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努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有三条宝贵的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理论是一脉相承、代代承续的,而又在前人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二是其构建的方法是一致的,主要采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而且一直依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三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既重视矛盾,更重视解决矛盾,通过矛盾转化来达到统一思想,通过发展来促使矛盾转化,通过矛盾——转化——发展的循环来推动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谐就是力量”是一个具有广延普适性的命题,和谐之于人类社会、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人类和谐聚生文明发展的力量——和谐为文明助力,而冲突使文明蒙垢;生物和谐孕育生命繁衍的力量——和谐使生生相依,而失衡令生命枯萎;大自然万有存在和谐涵养化生万物的力量——万物各得其位以生,而各失其和而终。这样,致中和,使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循其理,激活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的最高价值目标:与己和,激发身心和谐的力量;与人和,诠释政通人和的力量;与物和,演绎和谐万有的力量。心和、人和、天和的“三和”境界,彰显了和谐的魅力、美力与威力。  相似文献   

5.
呼唤良知     
一个和谐的社会,它的组成个体——人是否和谐,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和谐。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人本管理的显著特点,阐释了实现人本管理的途径和手段。各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均能做到以人为本,进行人本管理,把人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把人的智慧才能全部发挥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虚张声势,只雷不雨,才会达到管理的目的——效益最大化;才会使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整个社会和谐。这就需要每位管理者、领导者去共同践行和全力实施。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和谐的真正内涵却引起众多争议与困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和谐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哲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的理想存在形式。事物之间和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发展的美好境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和谐"关系读本。作品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和谐、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都无一不在诠释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的膜拜——和谐。  相似文献   

9.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大学校园指的是构成高校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和谐;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发展要求下的大学第四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要充分发挥第四职能,通过力挺脊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根本——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凸显个性——弘扬独特的大学精神,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内核,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人类解放与自由追求在和谐文化中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习惯,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在和谐文化中追求人文关怀的重大现实价值。和谐文化要体现人文关怀就应该做到:追求正义公平;坚持以人为本;承认主体主义;重视心理疏导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财富与伦理本身有内在联系:财富为伦理之基,伦理为财富之范,二者对立统一于共同的主体——人,和谐是其境界。人既是伦理的主体,又是财富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财富与伦理和谐的前提,人的心理对财富达到符合法制和伦理的认同是其和谐的思想基础,而财富与伦理关系的和谐发展又是人全面而和谐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它们这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财富与伦理的和谐既有可能,又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大特征主要表现为:从逻辑起点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立足点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从精髓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从发展脉络看——继承性与创新性;从价值目标看——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演进方式看——动态演进;从本质看——以人为本;从整体结构看——完整性、科学性;从基本动力看——改革开放;从实践的主要途径看——党的领导下的科学发展、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14.
人类欲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实际上也一直在和自然打交道,从事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对自然的实践史划出了一个“人顺天——人制天——人和天”的辩证圆圈。通过这一圆圈运动的认真剖析,不仅可以充实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而且能够提高人对自然的和谐意识,强化人对自然的和谐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追求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6.
北湖社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南新城一带,辖区面积0.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13人。窗户一开满眼都是绿树红花;社区大事小情有人管;孤寡老人不寂寞,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受到关爱——"温馨和谐的居住区,充满爱心的美丽家园"是北湖社区近年来着力打造和谐社区的一个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发展的后视镜中回顾2005年,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应该是“和谐”。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和谐”一词的本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将“和谐”这个词与“社会”构成一个复合名词——“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其意义是否可以解释为“各个子系统配合得适当和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表征人类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时,体现的是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强调把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必然与自由等对立统一的要素,和谐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格类型的三种范式为理论依据,论述了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