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整体出发,论述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一些研究列宁辩证法思想的文章中提出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只是到了列宁的《哲学笔记》提出辩证法要素十六条,才第一次描绘了辩证法体系的轮廓。我觉得这种看法的科学性需要研究。这里涉及到怎样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也牵涉到怎样恰如其分地评价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以至《哲学笔记》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下面就辩证法体系问题从历史角度谈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坚持真理的全面性,是避免和克服片面性的根本和关健。列宁同志在《哲学笔记》中说:“真理是全面的”(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212页),“……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同上,112页)列宁并进一步阐明:“单个的存在(对象、现象等等)(仅仅)是观念(真理)的一个方面。真理还需要现实的其它方面,这些方面也只是好象独立的和单个的(独自存在着的)。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他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笔记》的真实意义关于列宁《哲学笔记》的思想底蕴和现实意义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之谜。身居斗争旋涡、肩负实践重担的列宁,在世界大战爆发的隆隆炮声之中,却来潜心研究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并对极其抽象的哲学范畴和构思辩证法体系问题,发生了巨大兴趣。实际上,《哲学笔记》是理论研究同实践活动统一的典范,是把辩证法史的探讨、发展辩证法理论、解决实践问题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典范。理解列宁的独特、新颖而深刻的哲学史观,有助于解答这个问题。一方面,他把哲学史看作整个认识的历史的哲学结晶,从哲学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笔记》等著作中,列宁精辟地阐述了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对立与联系,揭露了诡辩论反辩证法的手法和实质,划清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今天重读列宁有关批判诡辩论的论述,对于我们分清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诡辩论,坚持辩证法,发展辩证法,促进改革,加速四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之前,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基本的形态。第一种是古希腊哲学,在这里辩证的思维还只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出现。第二种是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形式虽然笼罩在唯心主义的思辨气氛之中,但在他的著作中却有一个广博的辩证法纲要,揭示了基于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概念辩证法系统。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等作了详细的摘录、认真的评注,尤其是在批判、继承、改造他的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其中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创建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心愿,但他们的这一心愿未能完全实现。列宁继承了他们的未竟之业,对唯物辩证法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构想,这从他的《哲学笔记》可以得到有力的说明。《哲学笔记》中“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甚至还为我们勾划了辩证法体系的大致轮廓。不过,列宁探索、构想辩证法体系最初的开端在哪里?列宁是什么时候了解马恩的心愿的?列宁的构想与马恩的心愿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谨就这些问题略抒管见,以和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8.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一九一五年写下的一篇哲学笔记。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列宁侨居于瑞士。在这期间,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在哲学上,列宁集中研究了辩证法问题,并且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卓越代表,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了批判性的研究。《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列宁对这些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列宁《哲学笔记》的研读,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列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一、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三、认识必须遵循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四、认识的辩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全书的基本思想,在列宁哲学思想中占有轴心地位。围绕着这个问题,近几年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究竟该怎样准确地把握“三者同一”的精神实质呢?我觉得问题的解决还是应当回到对列宁思想的理解上。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习列宁《哲学笔记》的体会,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黄枬森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原著的研究。最近应哲学系邀请,从五月底到六月中旬,来校集中讲授“列宁《哲学笔记》。黄枬森同志先介绍了列宁《哲学笔记》写作的时代背景、关于这部著作的评价及研究它的现实意义,然后就《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对许多争论的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讲课期间,还对兰州地区理论宣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以下简称《要素》)以及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的著名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要素》的内容和结构?这在理论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素》自身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从中体现了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终注意研究哲学,在1914年至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注意探索辩证法问题,在他留下来的10册关于哲学问题的笔记中,有8册写于大战期间,其中有丰富的辩证法理论问题。本文仅就见于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实质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在这部光辉著作中,列宁所发挥和发展了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无比丰富的.认真研究《哲学笔记》,探索列宁所发挥的辩证法思想真谛,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其中三段重要的论述,作些粗浅的探索.(一)“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在读黑格尔时……”(《哲学笔记》第111页)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因果关系的运动’实际上等于在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上被抓住、被把握住内部联系的物质运动以及历史运动……”(《哲学笔记》第170页)。这一观点表明,因果关系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亦即本质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列宁还对此观点进一步作了具体阐述。他说:“一方面,应该从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对实体的认识(概念),以便探求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真正地认识原因,就是使认识从现象的外在性深入到实体。”(《哲学笔记》第167页)所谓“实体”是和本质、基质、自在之物等属同一序列的概念,而同它们  相似文献   

16.
黄楠森同志在《要区别辩证法和辩证法的核心》一文中,对我的拙文《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对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初探》提出了商榷意见。最近,我对辩证法十六要素进行了一些再思考,现将这些想法提出来,以就教于黄楠森同志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们。 黄楠森同志认为,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在于是承认前七条还是十六条是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形,而在于以何为纲来分析十六条的关系,理解十六条的结构。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以前七条为纲而把后九条一一纳入其中,整个十六条当然也形成了一个体系雏形。但问题是:列宁  相似文献   

17.
1914—1915年列宁集中深入地研究和阐发辩证法这个科学的发展学说,写下《哲学笔记—黑格尔、费尔巴哈及其他》等八本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素、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的研究和叙述方法的论述,以及对整个辩证法体系的构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当考察《资本论》的辩证法时,人们习惯于把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列举出来,然后再从《资本论》中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它。对《资本论》中的方法论作这样的理解,正如列宁指出的,不是把辩证法当做认识论,而是当做实例的总和。列宁认为《资本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巨星,在于把辩证法纳入认识论,把认识规律上升到逻辑,即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哲学笔记》357页)。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一再指出,为了使概念、范畴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对它们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列宁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的任务正是在于把握、揭示、证明概念的规定。毛泽东同志提出并论述了“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哲学概念。这些  相似文献   

20.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是列宁一生的两部主要哲学著述。列宁在《唯批》中谙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还击俄国马赫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它的纯洁性,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认识论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它仅仅停留在《唯批》的水平上还是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对此研究得似嫌不够。同时,西方有些学者把《哲学笔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