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熙十二年,年仅十九的纳兰性德投书客居潞河的朱彝尊。这时,朱彝尊主持编选的《词综》已在上一年着手,他与陈维崧合刻的《朱陈村词》更是早就蜚声朝野,而纳兰的《饮水词》要过四年后才正式刊行。名动天下的竹垞与陈髯恐伯不曾想到,就是这位少年公子,日后在清初词苑会成为与他俩鼎足而三的又一名家。纳兰性德曾被推许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未免过誉。不过,当朱彝尊与陈维崧双峰并峙,从康熙直至嘉庆年间的词坛风尚,不是追慕姜(夔)张(炎)就是学步苏(轼)辛(弃疾)的时候,唯独纳兰能以自然深挚的情致和婉丽凄清的风格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至少应该说,他是清初在朱、陈而外独树一帜的词人。纳兰词生前就享有盛誉。“内家争播管弦声”,这是姜宸英在纳兰三十寿辰时的赠句;“家家争唱饮水词”,这是纳兰病逝十年后曹寅追怀的诗句,都说明纳兰词脍炙人口的盛况。纳兰身后以迄清末,评价纳兰词者不乏其人,虽立论或有轩轾,都不能不承认纳兰在清初词坛的特殊地位。无疑他是清词中兴运动中具有影响的作家。这里,我们想就纳兰词评价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立论新颖,较全面评述纳兰性德及其词的专著,它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纳兰词的成就和重要地位的认识,推动对清词的研究。本书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本书除用四个专题深入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两个专题:“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相似文献   

3.
孟洋 《北方论丛》2012,(3):21-24
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并推崇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独得意境之深"的重要词人。王国维不仅于词学批评上对纳兰抱持赞赏与接受态度,而且在词体创作方面也接近纳兰,尤其以袭用纳兰词中"人间"意象为其创作接受的鲜明标志。二人赋予"人间"意象以丰富深邃的意蕴内涵,既有对男女爱情的讴歌,也有对历史兴衰的忧嗟和对世态冷暖的鞭挞。王国维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同时也激活了纳兰词中富有时代特性的生命细胞。  相似文献   

4.
从词集选编及校评角度对"清季四大词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做整体研究,探讨四人的词学思想与艺术旨趣。他们重视词学基础文献的搜集、整理,且成果显赫;注重词学理论的阐发、弘扬,将理论与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丰富的词学思想主要通过序跋与评议体现,大致表现在尊词体,重情性,倡重拙大,主寄托,彰显出自觉的词学流派意识,并有开阔包容的词学观。四大词人将选编、校勘、理论、创作四者结合,尤其是比兴与寄托手法的运用,使"清季四大词人"在词集选编与艺术创作旨趣方面达到审美趋近。  相似文献   

5.
词选是清代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而词选中的评点更是常派词学理论具体而微的表现形式。在清代后期,常派词人出于张宗立派、阐释词论、指示门径等动机,在其编辑的词选中对词作进行大量的评点。大略而言,其评点模式有三种,即圈点、圈点和点评、点评。通过评点,常派词人将宏观性的词学理论转化为微观示范,即将词学理念具体化与细致化。此外,常派词家在点评时,常以情感或感觉来印证理论,其评点话语多为感性的发挥,诗意的解读。在常州词派的词选评点系统中,最具词学价值的是各种评语。常派词人借助这些评语,进行自我标举,有意识地推动了清词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满族词人。构成纳兰词魅力的是它那种空灵而带有悲情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一纳兰成德是位大词人,自清以来,文坛评价之高竟达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实际上纳兰不但写过诗,而且在《本传》上还说:“性德善诗”。他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墓志铭》上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雋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与纳兰词在当时还是并誉的。康熙三十年出版的纳兰《通志堂集》,其中有诗四卷,三百五十四首;词四卷,三百零九  相似文献   

8.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相似文献   

9.
清初河南词的创作就其在本地的纵向发展来看,可以说相当繁荣,但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明晰。现在以《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为基础,结合运用图表形式,揭示清初河南词的留存数量和词人的地域分布,分析其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并对河南词人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加以阐述,以期呈现清初河南词坛的基本面貌,从一个局部透视整个的清初词坛。  相似文献   

10.
陈雪军 《兰州学刊》2007,(12):123-125
明末清初的梅里词人有很多,和朱彝尊年岁相近有缪永谋、李良年和李符等.《浙西六家词》刻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浙西六家中,梅里居其半.除朱彝尊之外,李良年、李符也同是梅里人.素与朱彝尊为文字交的缪永谋却没有入选,缪永谋其人其词也因此鲜为人知.《全清词·顺康卷》也失收其《南枝词》.文章粗略地勾勒缪永谋的生平、与朱彝尊等梅里词人的交游以及其词创作的风貌.通过考察缪永谋的词,可以了解梅里一地词坛创作的情况,亦可以明白早期浙西词派形成过程以及由云间词派向浙西词派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胡梅仙 《阴山学刊》2005,18(2):22-26
根基于大定、明昌词坛的金末元遗山词的突起把词心和词境都推向了一个纵深的境界,遗山词是在既有金词的土壤上多方承继和创新的丰硕成果,其不仅与金的特定时代、地理环境有关,更与金文化中传统主流思潮儒家文化的失重及多元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关;而金中期词表现出的旷逸、恬淡、清新、朴质的多重风格无疑是遗山词最直接的丰厚土壤。遗山词率真尚情的主观抒发是对于金词主情观念高扬的承继;山水田园在遗山词中的境界变得更为阔大;遗山词具有盛唐胸怀。  相似文献   

12.
乔力 《齐鲁学刊》2006,(5):73-77
秦观词中所占分量不大的较单纯的应歌娱人之制为第一类,虽亦直承花间派风貌特征与价值取向而来,却洗涤秾艳绮靡色调而转趋于清丽柔曼,有的更暗暗透露出开始朝第二类融入的消息。第二类词或径直在习常的恋情别思里写进一己的真实情怀感受,或藉旧有范式以讬寓自我主体的新内涵。这虽在词史中已早具精彩先例,而秦观后来居上,于艺术表现方面多所拓展深化,将之提升到新的高度,它们占了秦词的大多数。第三类亦较少,其向诗化回归的艺术精神与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之举桴鼓相应;唯秦观取径甚偏狭,仅注重到个体人生遭际和感情意绪的抒发,风格沉咽凄怨,是用整个生命悲剧来铸就,并无须再饰辞以成深曲隐约之姿,却最大可能地强化、张扬了词的容量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是女性文学颇为繁兴的时期,仅以词名家者便指不胜屈,满族女词人顾太清就是其中特为杰出的一位.太清作品颇丰,现存词三百多首,集中涉及怀人、咏物、题画、交游、节序、游览、哲理、咏史、写怀、述景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她开阔多变的创作视野.而从艺术风格来说,太清词一反大多数女性词的柔婉纤丽,重视气格的峻拔与境界的高浑,展示出深稳沉着的大家风范.由太清的诗词诸作可以看出,她虽是女子,个性里却带着古代女性少有的俊爽洒脱,交游广阔又阅历丰富.尽管平生遭际坎坷,然始终不改其坚强豁达的本性,而这些也都一一反映在她的词作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4.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论叶梦得词     
李庚  李康 《北方论丛》2003,(2):57-60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裴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透气”三方面。叶梦得以爱国题材入词的创作指向也影响了当时的词风转变。叶梦得继承了苏以为词、融经史子集入词、拓展意境等多方面的成就,为日后辛弃疾更大规模的创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词学创作理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学术探索》2004,(12):95-98
古代词人词论家从丰富的创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多种词学创作理念,即真字是词骨、自然为宗、贵比兴寄托、雅正为宗等。这些创作理念,提升了词体品格,指引着词学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的情词历来遭受较多的批评,并由此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山谷词》的评价。本文以为,黄庭坚的情词按其品类分上、中、下三类,并非全部是格调低下之作,其数量呈中间多,两头少之状。黄庭坚的情词可分前两期,前后期风格有较明显的不同,这种前后期的变化,本质上是黄庭坚身世处境及思想意识变化的结果。黄庭坚情词是黄庭坚时代的产物,之所以对黄庭坚情词评价低,有词本身发展走势的原因,也有理学逐渐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自面世以来。早已成为显学,其于当世词学地位之盛者,无过其右;然王氏词话虽有得易简之趣,却不免伤于质直,至其所标榜之境界说,亦非其所拈出,此前辈学者乔大壮、黄墨谷、饶师宗颐等先生早有平议。而况周颐之《蕙风词话》,其初刊行时,亦曾广为推崇,惜其后则日渐湮没。笔者认为,此或与民初胡适、陈子展等人之力诋梦窗派(包括况蕙风)及加誉于观堂之词学有关,其偏见影响及于解放后。其实《蕙风词话》体系严密,于词论中兼批评、分析、考据与教导学词门径,而其词学理论亦多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论宋初体     
宋初体是由刘熙载首先提出的与瘦硬体相区别的一个词体概念,它主要指宋初时由词人群体写作集团所构成的词体范畴。从其词人构成来说,宋初体词人属于松散的士大夫词人集团,却有着近似的时代特征,一是承传着早期文人词的某些特点,书写士大夫的怀抱;二是效仿花间,词写艳科,从而具有了花间和早期文人词的双重品格。宋初体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群体觉醒前夕的词体状态,为晏欧体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另外,就应体特征而言,花间体主要是为宫廷贵族的应制应歌,宋初体呈现应制应歌向应社的转型,瘦硬体则实现应社之特征。宋初体与瘦硬体无论在词人的创作动机、词体特征、词史地位等方面都存在种种差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生年晚于瘦硬体代表人物张先的宋祁被归入宋初体词人阵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雅正词体本质观、以姜夔为词美理想范型、讲论词法的得失三个方面对《词源》下卷内容进行了论列。认为《词源》的词体本质观,是对两宋以来文人词和民间俗词分流、互动以及文人词内部变革两方面因素作出的一种主流趋势的凝结,也是南宋以来“复雅尊体”思潮辩证扬弃的必然产物;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以周邦彦为典范和《词源》以姜夔为圭臬,涉及的是雅词内部的不同审美理想,并不是根本的对立;《词源》在入元之后对宋词作法经验方面的概括总结,这实际上也显示着词体文学高峰期的结束,所谓“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既包含扶正示范的意思,更有为一代文学总结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