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杂书     
舒乙 《社区》2011,(8):8-8
我觉得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觉得读书是一个不需要谈论的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偏偏很爱谈这个话题.就好像这是一件新鲜事、一件特别需要谈论的事情一样。很难想像一个人不读书,或者说读书变成一件特殊的事情,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2.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之一,便是想要超越我们的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但单是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读书得到快乐的理由。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因为转入了现在正发生的那个事件的漩涡中,所以当局者迷,就不能把事情看明白,又还过于受到我们人自身感情的支配,就不能适当地体味出感情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为什么读书?或者问中国人的读书动机是什么? 就这一问题,某个机构曾经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做过调查,多数人的回答是:读书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这样的回答就好像是工厂流水线上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狗狗大变装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我若不读书,便不会知道这个比喻的存在。这就是读书的第一妙用。文献综述,知道别人说了什么,省得重复劳动。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6,(7)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相似文献   

6.
读书之乐     
罗兰 《社区》2008,(20):16-16
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  相似文献   

7.
我们究竟立足于什么来谈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我们究竟可能获得怎样的专业自主发展?很显然,我们还没有到高谈阔论的时候,在教师专业还远没有获得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我们谈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更多地只能是一种内在的自主发展,即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更多地建立在教师个人专业意识的内在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我。正因为如此,立足个人教育生活实际,以个人心智来回望、敞开个人为师之路,探询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更踏实地行走在教育人生的大舞台上,让我们面对当下世界的喧嚣躁动,获得一种职业的宁静与生命的安顿,这或许就是我们谈论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姿态,一种低调而不乏理想主义的生命姿态。  相似文献   

8.
生命与读书     
<正>生命与读书,这个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问题。先讲讲为什么要读书。第一,读书不是因为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才读书,或者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有修养才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  相似文献   

9.
我们再没有一个人敢谈论和标榜自己的幸福了,因为我们深信,眼前的这个女人,她虽然家境清贫,却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细腻的爱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学术大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葛兆光:过去有一段时间,对于学术史研究所推崇的学术大师,常常偏向于表彰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应该属于思想史的领域,换句话说,就是过多地谈论他们学术之外的东西,学术史常常绕过了学术本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过去谈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这些人,常常不大去谈他们本身的研究,为什么呢?因为一些研究学术史的学者对他们那些专门领域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呢,我一直觉得,重新来谈论学术史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谈论学术研究本身。这些我…  相似文献   

11.
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中肥胖者的人数超过了饥饿者。所有人都在谈论减肥,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说:“你要少吃多运动,这不是什么医学问题,这是热力学问题,你吃的超过你需要的,那些东西就会储藏起来。”听起来这是条真理,可科学告诉我们,肥胖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失眠和过大的压力都会破坏人们的新陈代谢,灯光和空调也会让人吃得更多,原来天气热或者到了深夜,人们就不会吃饭了,  相似文献   

12.
钱科峰 《社区》2014,(29):11-11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部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3.
延已 《华人时刊》2010,(8):20-22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这估计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因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不要谈读书的时间到哪里去了,而应该问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  相似文献   

14.
登月者奥尔德林在登月成功后曾一度精神崩溃。 后来,奥尔德林在一本书中道出了原委:那是他忘了登月之后仍然要生活下去——登月这个人类多少年来的梦想在他身上实现了,人生到此还有什么追求呢?骤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正是奥尔德林精神崩溃的原因。须知人生如潮,有起有落。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动力的船,永远漂泊不定,浪荡无依,那么搁浅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读书治学,其中有一个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书目,这是读书治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一) “为学之道,宜得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当今世界,图书文献浩如烟海,学科门类成千上万。任何一个人,所能读到的书是极有限的,即便是本专业的书,其中也还有一个选择问题。在茫茫书海中,要根据自己所需,摸到读书门径,就必须借助於书目的指引。因为“目录是开放人类知识结晶的钥匙,假设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把目录比作钥匙,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但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好这把钥匙呢?  相似文献   

16.
小美在厨房忙碌,因为徐帧要带朋友回来吃饭。四月的洛阳,小美感觉有些兵荒马乱,到处是人,闹哄哄的。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 《社区》2013,(29):5-5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单个的人,必然要了解这个世界。不仅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应该了解整个世界。在今天,了解世界的途径可能有很多,但读书,依然是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啥这样忙     
正我今年已经七十有三。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按理说我应该颐养天年,十分悠闲。而我现在每天十分忙碌,有时恨不得一天有二十五个小时。我每天在忙什么呢?忙读书、忙讲课、忙旅游。我不但自己学,还组织他人一起学,而且我越学越感到要继续学。忙储备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训,也是我的座右铭。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学习,脑子空,生活就没意思了。而要使自己思想常新,就得多读书、多看报。读书学习可以使人视野开阔、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延年益寿。人从年轻变老,那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的头脑不能空。我从科研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并没有退出社会生活,而是继续学习,用知识充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一些习俗不容易看到了,我就写写我在家里吃饭的习惯,这就是韩国人吃饭的规矩吧!吃饭时,把饭菜和汤摆在餐桌上。饭和汤每人一碗,饭放在左边,汤放在右边,在汤和饭中间放筷子和勺子,这时要注意:因为我们拜祭的时候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筷子放在左边,表示吃饭的人本是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平常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把筷子放在右边,勺子放在左边。可是我在家里不注意也不讲究这些,想起来,不知我在吃饭的时候做过多少次死鬼了。在很久以前,按照我国的习俗,女人跟男人是不能在一起吃饭的。还总要把好的菜放在男人那边,让男人尽情享用。…  相似文献   

20.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