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人在渴望和平秩序与理想社会的创建时,同时渴望人性的自由发挥。当人渴望人性自由发挥时,又不愿人类的积极价值观念被现实生活欲望冲动所摧毁,悲剧性冲突常常由此产生。在古希腊悲剧中,以神圣价值为人的价值的前提,以城邦共同体的自由前提为生活理想的现实,前者属于私人领域,后者属于公共领域,不以前者削弱后者,这是个体自由作为共同体自由的基础;不以后者侵犯前者,这是人成为真正的个体的理性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蜀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5-152
西方政治主要关心的是公共领域问题。而中文的"政治"主要是管人理事的问题,更多的是同权势地位和权力直接相关。近代以降,社会领域在西方出现了。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含义,使得政治不仅保持着传统的公共性含义,而且也有了同国家政权相关的新语义。然而,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对于公共性这样的真正政治含义则重视不够,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国家权力这样的问题上。这样,公民社会或公共领域的建立这种也许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问题便被排斥在了政治研究之外。 相似文献
3.
潘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10-114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主张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先驱,在她去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拟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伍尔夫小说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关系进行探讨:公共/私人领域关系及其批判、伍尔夫思想的模棱两可与自我矛盾以及伍尔夫的理想乌托邦——公共/私人领域的调和。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从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起源作出了解释。从历史学角度看,哈贝马斯分析了从希腊—罗马公共领域经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史;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哈贝马斯力图揭示公共领域的私人主体性之心理基础:市民小家庭对“人性”的心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理念,我们也很难找到一种充分体现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完美典型。我们只能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比较中,从公共领域的各种具体形式上逐步领会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社会文化功能及其人生意义。大体而言,公共领域就是指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超越私人生活的狭隘范围而实现共同生活和公开交往的一种活动状态、活动形式,具有共在性、公开性、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历史性等主要特征。不同形式的公共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功能和重点,但无疑都有其人生意义。深刻理解和体会公共领域的人生意义,就会促发人们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共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领域的各种功能,并以此丰富、拓展和深化人们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刘继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5):123-127
作为公共领域发展史上一个特殊存在形式的网络公共领域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大众化"转型,较之于传统公共领域扩大了参与主体,讨论内容也更加多样和全面。它不仅催生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通过舆论压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强制行为的发生和国家权力的肆意延伸,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释放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远不够成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升网民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怀,突显其"公共性"本色。 相似文献
7.
李红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35-154
自新时期以来,私人领域通过对公权划界,促进了文艺活动的现代转型,但同时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私人领域侧重于对外在权威的批判,但忽视了对本能欲望和文化无意识的警惕,这直接导致当代文艺活动在审美趣味上面临欲望化和再封建化的危机。我国私人领域在结构、组织上的缺钙软骨症,也使文艺活动很容易受制于权力和资本,并在叙述空间和叙述价值上走向断裂与虚无。私人领域在当前的全面传媒化,不仅使文艺活动主体的理性反思能力遭到压制,也使文学公共领域陷于“伪私人”状态。而在私人领域遭受商业与知识的联手收编之后,当代文艺活动也面临更加严重的科层化、工具化危机。鉴于私人领域与现代文艺活动的这种相关性,任何力图促进文艺活动健康发展的举措,不仅要继续维护文艺的自由、个性内涵,而且要注意培育健全独立的私人领域,让文艺与生活承担起相互扶助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两个向度的发展——试从公共范畴和私人领域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问题。事实表明“人肉搜索”进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后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其形成有社会环境、大众心理等各种原因。现实因素和网络生活相互交融使得“人肉搜索”不只是表现为一种网络工具,其中的是非之争、道德建构才是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公共执行与私人实施两种.这两种实施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可以实现反垄断法实施的最佳效果.我国反垄断法公共执行与私人实施各自存有一定缺陷,缺乏合理的公私协调机制,应构建反垄断法公共执行与私人实施之间的合理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丽枝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3):65-67
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分为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私人实施具有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我国《反垄断法》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公共实施,对私人实施的规定相当模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协调好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关系,从而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孔子直道思想强调公私域的分别。在事亲和事君两个不同领域,出现了隐和犯的不同标准,不可简单地把只适用于私域的道德准则直接推广到公域中去。当情与理、情与法出现冲突时,孔子在私域要求遵循心安的标准,提倡无违之孝,最终表现为隐而不犯的直道思想;在公域要求遵循理得的标准,提倡敬位之忠,最终表现为犯而不隐的直道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私域的血缘亲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公域的潜规则流行。 相似文献
12.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源自古希腊,在古罗马表现甚为明显.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公法和私法实现了由概念性分类到结构性分类的转变、第二次飞跃是公法和私法从结构性分类到两者的重组与新法域的出现.两次飞跃都充分体现了公、私法划分理论的精神实质,那就是限制和规范权力与维护和规范权利. 相似文献
13.
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公众福祉的最大化即是公物利用私法化的终极追求和其价值所在。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论及宪法中公法——私法关系理论为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存在的问题在于政府公物管理权与公众公物使用权及私权的冲突。要真正实现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必须在完善公物利用私法化规制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公物管理权与私权、公物使用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是西方法律文化的重要成果,影响了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其由古罗马法学家创立,中世纪一度沉寂至罗马法复兴得以延续,近代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中获得充分发展.20世纪后出现"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趋向,传统公法与私法划分理论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15.
龚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58-61
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时期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王室政府性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域和私域的模糊不清。政治方面,国王、王室与近代意义的国家,王室事务与公众事务混为一谈;经济上,王室经济与公共领域经济收支和管理并未剥离;社会方面,对社会下层的社会管理的公域性和对社会上层控制的私人依附性相互交错。弄清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公域和私域的模糊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时英国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97-102
采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学费水平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考察的结果是:与私立高校相比,中国公立高校学费水平过高,而且已经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公立高校学费上涨已到极限。与公立高校相比,中国私立高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学费上浮的空间也已不大。未来,中国私立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除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外,拓宽资金来源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论公法私法的划分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4):54-60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现代法秩序的基础,我国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际,依据现行宪法的精神,承认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公法与私法在适用领域、本质、法律本位、精神及其法律关系的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区别公法与私法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滥用基金会从事借贷、信托活动、股权投资、为企业提供担保抵押等背离公益使命的现象。基金会未来到底朝着理想的公民社会前进,还是走向浪费社会资源的穷途末路,成为爱心人士的散财之道还是商人和官员的藏私之器,如何实现私法自治与公共干预的平衡成为研究的焦点。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成果,我国基金会与政府的应然关系是向伙伴关系发展,实际上两者处于互相依赖、协作的阶段。最后,从基金会制度的立法模式、内部治理中理事责任、利益相关者利益及外部双重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探讨基金会制度中公法干预对私法自治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邓湘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69-71
文章认为,对于“治安承包”现象的出现,应该考查它出现的背景、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才试着从理论上寻找支持或反对它的理据。通过“公共行政”、“公法私法二元区分”两个视角的分析,笔者认为,“治安承包”现象的出现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素,而且实践证明其在现实中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应该简单地否定“治安承包”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