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是我国转型期特有的经济社会现象.从社会学视角看,下岗实质上是失业,必然产生多重社会效应.再就业工程作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应急措施,不可能长期搞下去,必须着眼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寻找市场、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结合点,这是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社会学家都对社会学下过定义,尽管各种定义不一致,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仍有一些共同的内涵。社会学家所讲的都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只不过由于这些现象本身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组合也有简单与复杂之别,再加上不同的社会学家所强调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所下的定义也就互不相同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下面这样一个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科学。这一定义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涵盖了社会学的各种研究对象,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又从微观的角度把其重点放在人们的社会行为上,通过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来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学理论发展出发,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建立一门作为"转型学"分支学科的"中国转型社会学"或社会转型学的条件,指出建立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科意义.文章继而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定位,还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了学理分析和前景展望.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学家应抓住转型期社会创新所提供的学术创新的机会,发挥社会学家的想像力与社会观察力,以实现社会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迈向全球化信息时代、我国步入互联网大国行列、互联网成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器、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是网络流行语研究的重要背景。从社会学视野研究网络流行语,从理论上讲可以开拓语言社会学研究新视野、丰富流行文化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研究成果;从实践意义上讲,有利于扩大了解社会舆情的范围、加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也是社会科学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与机遇.作为一种回应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行为模式重构的新知识形态,网络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社会学的一个崭新的理论范式,其基本议题,包括网络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以及网络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交互影响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近60年来中国的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农村家庭一直处于形变的过程之中。在传统中国社会,传宗接代构成了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它既体现了人的个体性价值,也是家庭及婚姻组织的基本原则。传统家庭重视的是父子主轴的纵向关系,强调的是子代对父代权威的遵从。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相似文献   

7.
尽管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孤儿的数量也十分庞大,但跨国收养的数量还是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8.
网络正在以其固有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无与伦比的快捷和舒适.但网络空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日益暴露在人们面前.如何对待网络的"喜"与"忧"、如何趋利避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2,(2):38-39
男人和女人共同营造着社区生活,在社区里女人不但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样和男人一样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重负,因此,女人就有了她们那个群体独有的欢乐和悲情。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包括家庭婚姻、邻里相处、婆媳之间、以及个人心理的障碍。为此,本刊特约妇女问题专家陈非子女士和广大的社区女性,就女性话题展开交流,并热诚解答相关问题。请把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话题致函本刊,我们进行双向交流,以便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珍 《社区》2012,(1):62-62
"老龄化"和"核家庭(一对夫妻加一个孩子的小家庭)"这两个词是目前日本社会的两大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日本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度过晚年。但日本老年问题研究所专家三谷隆生指出,老人内心渴望倾诉和陪伴,需要被人关注,多和充满朝气的孩子相处能让他们精神矍铄、心情开朗。  相似文献   

11.
旧桂系统治时期,是广西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日趋转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中,呈现出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和复合性、非自主性、非统一性、迟滞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在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家庭和村庄是农民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村庄与市场共同定义了转型时期的农民生活逻辑。贵州农村农民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降低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动力,从而孕育了维持型家庭的形态。具体而言,维持性家庭的形成主要源于“半工”与“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积累方式和即时性消费主导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农民家庭在整体上呈现出“低收入、高消费、低积累”的状态,家庭积累能力不足,家庭发展能力较弱。维持型家庭是贫困文化的结构基础。维持型家庭观与无压力的村庄社会阻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它不仅消解了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动力,而且稀释了市场化的压力。基于此,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于重塑家庭再生产的目标,激活和释放家庭发展能力,打破贫困再生产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2,(24):22-23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家政服务是和钟点工,保姆、保洁工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家政服务的内容远非于此。那么,到底什么是家政服务呢?家政服务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呢?在词典中,“家政”一词的意思是家庭事务。而在国外,家政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发展迅速。1840年,美国出版了第一部家政学论著。1862年,美国政府正式通过立法并提供资金来鼓励社会各级学校广泛开设家政教育课程,高校成立家政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家政学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仅美国就78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并拥有家政学硕士、博士等学位,家政学已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态等各个方面。1996年,在曼谷举行的国际家政学会第18届年会围绕家庭资源计划管理、居民与环境、家庭教育与培训对策、妇女与家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论证。在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许多高等学校开设有家政系或家政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一些人认为家庭是培养资本主义的温床,主张“大河有水小河满”,只要国家的事情管好了家事也自然管好了,于是把家政学打入另册。事实上,家政学是关于家庭事务管理,解决家庭失范行为的学问。而家政服务则是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来承担,以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此促进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城乡女性在人生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上,如出生、入学、就业及婚姻家庭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不同层面的社会不公,使当前女性发展相对滞后.科学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女性的生存发展空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内在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三重维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引导大多数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和价值,其结果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困境。超越消费主义,一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发挥制度优势,超越资本逻辑;三要扬弃消费异化,构建健康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6.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导致了被征地者这一焦点群体的迅速激增。作为征地制度改革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承载体,该群体在征地过程中的退出意愿、受偿诉求与行为策略等问题已得到不少本土情景下的实证研究的重视,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围绕“退出意愿”,研究者提出了个体特征论、家庭结构论、空间区位论、发展期望论、身份锚定论、政策认知论六种理论假说。围绕“受偿诉求”,除了通常作为谈判之焦点的补偿数额,学者们也揭示出被征地者对于分配方案、程序正义、生存保障的诉求。围绕“行为策略”,研究者主要通过博弈模型、案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尽管部分研究已经呈现了上述三个维度之间交融沟通的趋势,但三者各自为阵的孤立局面依旧存在。如何促成被征地者的类型知识、需求学说和行动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结,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建立出一套整合性框架,应当成为下一步的精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