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永奇 《南都学坛》2013,(4):117-118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中国1978年至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和国际贸易分工,而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其中经济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省1995-2011年碳排放量进行LMDI分解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引起广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降低有效抑制了广东省碳排放增加,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较小。因此政府应该把低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力度,完善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促进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内蒙古地区拥有大量的能源矿产,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量是现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1993—2012年的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建立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使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能源新形势下,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以江苏省1998—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绿化覆盖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成分回归对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和拟合。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等因素均能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口规模的影响最显著;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专利授权数均能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基于分析结果,对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碳排放量急剧增加的问题。对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中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等四个准则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综合得分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个持续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江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加大碳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消费多元化;构建低碳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6.
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及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应责无旁贷地站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上。但新疆发展低碳经济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重化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碳排放量不断上升;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工业“三废”排放量急剧增加。文章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当前和今后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因素,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研究表明:1995—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三次曲线;西部地区产业碳排放中,工业占主导;地区碳排放量居首位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同时也是碳排放增长最快的自治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出同向增加的趋势;西部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从打造西部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气候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主旋律,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也无法置身事外。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大省,二次产业占据主导地位,FDI更多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边际产业,使得原本畸形的产业结构更加失调。用1984-2009年山东省数据对FDI和产业结构影响碳排放的路径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结论:二次产业比重和人均FDI的流入对于人均碳排放具有明显负效应,FDI和二次产业占比是人均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协整分析和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碳排放的动态弹性,选取东北部、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横向区域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导致碳排放弹性系数的增加,相反,每单位的经济增长所引起的碳排放量的增量是下降的,但 2003年以后碳排放弹性系数开始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导致各省区碳排放弹性系数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的特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的幅度最大,中部地区其次,东北地区居中,东部地区最低。据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应加快技术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公民应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全民参与共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民族地区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当前,民族地区低碳经济试点已实现全覆盖,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经济,碳排放强度逐渐降低,碳排放快速增长势头已得到初步扭转,但是“高碳”经济仍占主导,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依旧偏重,低碳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脆弱,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新时代,民族地区应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主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低碳经济试点,充分发挥低碳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KAYA模型,对青岛市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1-2010年青岛市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碳生产力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观。青岛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的增长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单位GDP能源强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量。四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青岛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青岛市应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为重点,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分析物流业、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对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2000—2015年物流产业、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物流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流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量有双向影响,固定资产投入与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有单向影响;物流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入、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量均有长期正向冲击作用;物流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最大,固定资产投入次之,城镇化的贡献程度最低。为此,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广低碳物流理念,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加强政策引导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实施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能源系数法分别对2003—2014年安徽、上海、江苏和浙江四省市物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利用LMDI方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及人口等因素对四省市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流能源效率低下是安徽省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徽省物流业碳排放总量会伴随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率的增长。因此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三方面着手,发展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14.
基于Tapio脱钩指数的因果链分解,将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指数,分解为产业排放与产业能耗的脱钩指数和产业能耗与产业发展的脱钩指数两部分。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CO2排放与产业发展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强度是影响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而能源消费结构对脱钩的影响不大。研究认为,陕西未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延长能源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在“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2009—2019年的能源生态效率均值,构建地理、经济和综合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能源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作用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群,低-低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上游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和城市规模水平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系数、工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几个因素与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其中主要是对煤炭和石油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行,我国碳排放量开始急剧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鼓励地方打造低碳城市,更新公共交通系统,倡导低碳减排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巨型经济带,探究其能源碳排放差异特征及原因对实现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采用2001-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与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历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增速等特征指标。结合运用LMDI与tapio指标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特征驱动因素。得出结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增速、单位GDP碳排放量明显放缓。各基本量在省际差异上呈现东多西少、东快西慢的趋势。(2)经济规模与技术水平分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最强正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品种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驱动不明显。(3)经济规模脱钩弹性指标为弱脱钩关系,技术水平弹性指标为弱负脱钩关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低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得出湖南省2007-2012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并从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大视角深入分析湖南省碳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南省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相对强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经济系统建设及其战略转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技术与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继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五次浪潮,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正在改变着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本文在辨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就低碳经济系统建设提出若干构想.对中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由高碳向低碳经济系统的战略转换提出相应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下降,在收入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的这一关系几乎普遍成立。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证明了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及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由于就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这一关系是成立的。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例外的情况。在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说明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可能是由于其进入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应采取相同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