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校企合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本不是个新话题,但在校企合作的程度和合作方式已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高度信息化和倡导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们对校企合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应有新的解读,我们试图在新形势下,刷新校企合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以期找到更为有效的合作方式方法,拓宽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作教育是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由企业所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校企互动机制,对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化有重要启发.该机制关键要素有三:其一,竞赛主办企业通过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竞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降低了与学生互动的管理成本;其二,主办企业通过设置物质和就业机会的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兼顾了人才选拔的目标;其三,竞赛题目与主办企业的主营业务或者某款产品直接相关,保证了竞赛选拔出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在这些因素的组合形态下,企业通过付出较低的成本,可以获得较有保障的人才收益,而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教学资源、实践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显然,校企合作机制对解决合作教育中企业方成本和收益等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鹏 《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54-155
连锁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展。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入手,对连锁企业校企合作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连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行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演变趋势与深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从初起到深化,有着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积极探寻基于不同需求类型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努力实现从点状到块状,再到网状的合作,以此提高校企合作的效能与活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语言类的校企合作大多倾向于翻译工作,日语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市场需求却不局限于此,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专业学生,本文针对高职日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对校企合作策略进行一些初探,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及探究解决的对策,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科技全球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获取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要想处于优势,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获取人才、储备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手段,探索各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8.
《宿州学院学报》2011,(1):29-29
根据宿市科[2010]72号文件,我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明玉教授与宿州市恒泰电器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矿用三相低压电力线数字载波音频对讲通信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科研项目获得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相似文献   

9.
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化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吻合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的失范使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人意。文章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校企合作制度化面临的机遇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从校企合作的合作对象、激励政策等方面就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资源优势,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应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道路,结合当今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运营机制,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制造战略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织形式,产学研合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的制造战略可作为企业选择创新联盟合作模式的重要依据,并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面对面的交易模式将逐渐取代传统交易模式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只有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在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以及流程管理三个层次上进行创新,才能够在信息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主要有7种,且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为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求,应该重点发展组建研发实体等高级模式。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一种新型产学研合作实体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支撑和引导下,通过合作科研股份制,有效解决了政府失效、市场失效、研发失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日最新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中日两国各自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由于经济发展步骤和科技体制的差异,所以两国最新科技创新政策在制订背景、政策目标、战略重点、政策环境以及特点等方面都存有诸多异同。日本的最新科技政策对中国有着较强的启示,这表现在:科技政策的制订应更加具体、有针对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产学官"的合作研究体制。  相似文献   

15.
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深,跨国和跨区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探讨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在对国际科技合作、合作创新以及合作博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博弈理论,系统的对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得到了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同时,以两个企业合作第m次合作创新为实证,归纳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可行性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策略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的科研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极支持高校科研创新,实现高校科研创新突破,提高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际调研,认定团队的领导模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团队所处的发展时期、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组织结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探讨了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突出问题,提出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的营造方面作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理工科高校管理观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管理创新是高校教育创新中的子系统,管理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先导。理工科高校管理观念创新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网络成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在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下技术创新合作中机会主义的演化路径,并分析了在分配机制下是否存在最优的分配系数使得合作企业采取机会主义策略的可能性最小,讨论了是否惩罚成本越高网络成员合作效率越高。研究发现:利益分配系数在一定值时,可以使得合作企业采取机会主义策略的可能性最小;惩罚成本C在达到一定值时,可以使得企业合作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促进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各民族的进步与繁荣,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推动。西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必须要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接轨,还要坚持从西部的省(市区)情实际出发,立足于推进各民族进步与繁荣的路子。此外,还须加快知识创新步伐,提高各民族的科学素养,提高各族劳动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础。积极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运用高新科技、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确立以信息化辅助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科研、科普,崇尚创新、自觉创新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