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受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的著名书信体小说。本文从作家精神结构与作品的关系来阐述《宣言》宣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文学意义,及其对日本大正时代书信体小说诞生发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秀丽 《学术交流》2008,(2):156-158
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单纯强调作者权威性的叙事理论不同,巴赫金否认作者的绝对权力,认为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话拥有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主人公作为独立主体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巴赫金这一观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他在哲学上持外位性观点,强调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价值上所具有的局限性;在小说理论上他提倡的杂语性和对话性并借此反对作者专制话语权.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巴赫金反传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余华小说有无限言说的可能性.余华小说是人的存在境况的寓言.整体上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余华小说给出的是一个存在性的主题--"活着",出示的是人的存在境况--"活着的可能性".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余华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生命姿态的展示,向我们出示了人生的可能性,生存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这一存在性主题意在说明,在世界的结构中,在时间性结构中,人生在世,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失去亲情,不断地失去亲人,不断地失去自己.他的小说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李蓉 《浙江学刊》2007,19(4):94-101
本文通过对茅盾《蚀》的分析来观察茅盾早期文学创作追求个人体验的真实与他热衷的女性身体描写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现“女性身体”在传达作家的个人体验时所具有的表现功能。同时,在《蚀》中,茅盾书写女性身体的方式源于他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本体性的身体观念,这种身体观念进一步影响着茅盾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并且,茅盾由“体验”向“理念”转向的创作历程,也说明革命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与理念的限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徐兆寿小说《非常日记》中人物的变态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意义。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倾诉—倾听”的对话交流模式 ,完成作品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长江大河般的叙事激情和山呼海啸般的雄浑气势,全景式地复现了1964—1976年的平原水乡历史。《贫困时代》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亲切的书,纤毫毕现地描绘了江汉平原地域历史和风情;同时又是一部沉痛之书,"文革"期间,物质匮乏与精神贫困的双重束缚,让小说中的人们无法动弹。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多为原生态的自然性的关系,与邻为壑,争斗没有止境,生存没有尊严,的确是对"文革"历史中江汉平原水乡的世道人心的真实再现。强烈的在场感是达度小说的鲜明特征,他敢于直面苦难,揭开伤疤,将隐藏在乡野历史深处的真相在阳光下裸呈,同时,浓郁的江汉平原地域文化风情的铺陈与再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真实历史的残酷性,形成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张力空间,由此实现了对历史在场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的小说<当我们是孤儿>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定位,作家以主要人物不得不以一个孤儿的身份面时这个世界的悲惨命运为结局,阐述了后殖民主义人群普遍所处的漂泊不定、无根性和边缘性的生存状态,以此来表达对宗主国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一切进行颠覆的思想.从而实现重建个人和国家历史的关系、公正地再现"他者性"、消除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建设美好未来的芙好理想.与此同时,小说还对西方的殖民行为进行强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8.
对《傲慢与偏见》会话含义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研究文学语言特征的有力工具.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擅长描写人物对话.在<傲慢与偏见>中,她巧妙地利用对话营造气氛,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她笔下的人物对话经常违反语用学原则,这样安排对话所产生的会话含义,不仅使对话富有戏剧张力,能够生动再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冲突,又是产生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段.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会话含义,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语言形式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小说人物的鲜明性格、交际意图和社会关系,同时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马琳 《社科纵横》2006,21(9):177-178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 ingway)(1899-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人物和人生态度不仅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他那简短有力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心理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中国当代作品也注重开发人物精神世界。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最具开创性的。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曾说人物的心理积淀以及传统的心理层面代表了中国人当前的生活模式。因此 ,作家们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物个体心理层面对其命运的影响。电视剧本《十品官吴山羊》之所以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好评不仅在于他反映了生活的本真和他的喜剧性风格 ,更在于他关注到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十品官吴山羊》剧中的一系列人物散见于农村生活的不同角落和不同层面。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知识层面、心…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文本不仅相对于古近代小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比照同时代的作家亦胜出一筹.这表现在,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一道努力着使文学回到为人生本身,共同为实现强国梦而致力于批判改造国民性,但鲁迅却没有在这人生与国民性层面止步,而是沉潜到生命本质的深处,呈示对"存在的诗性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回应,显现了其思想家的本色.具体来说,他在小说文本中对国人的前存在状态的批判,表达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体认与超越飞升的祈盼,同时在小说中将人真正作为文学世界的表现本体,填补了中国小说的"人学"空场.鲁迅小说丰富的人学内蕴昭示了他对人与世界的哲学化的深思与憧憬,这使其文本能穿越时空,产生永久性的精神回响.  相似文献   

12.
高文  赵维森 《唐都学刊》2008,24(4):107-110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与生活世界的形象性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或同构关系,形成隐喻性关系或象征性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形象与被表现对象之间的隐喻、象征关系具有直观具体的形似性、抽象间接的相似性.着重考察表现抽象情感、理念的艺术形象的隐喻、象征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物瓜葛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在影视作品中得到验证.情节的生成和展开往往依附于人物瓜葛,人物瓜葛为情节的生成提供先决条件.人物瓜葛中的人物个性冲突与情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从人物瓜葛的个性冲突中罗织情节,着意从纷繁的人物关系中归纳出人物瓜葛,组成以中心人物为核心的多边人物关系.另外,设计人物瓜葛时要考虑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处理好人物瓜葛中的偶然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其小说中,把"性的人"与"政治的人"这两个维度连结起来,从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联系中把握复杂的人性,对二战后的日本社会中的一些边缘人形象作了相当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极端化的分裂型的人格,但就在这些人物中,也有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整体性的存在,以及个体性生存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通过边缘的发现去认识、构筑和表现整体,这是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6.
龚敏 《唐都学刊》2004,20(2):7-12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中 ,关于其小说素材来源的探讨 ,尚属起步阶段。以金庸《碧血剑》为例 ,其中相关人物李岩、红娘子及相关情节皆虚构自明清之际的小说。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之间 ,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历史时间与神话时间并存的二元时间形态以及天上、人间与地下相通的三维空间形式,这种时空设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带来空灵与流动之美;而小说故事情节的类型化与人物角色的功能化特征,又容易给人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创伤性写作在《接骨师之女》中的悲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在继续沿袭了她之前小说母女关系、家庭关系等主题的同时,在小说创作上还运用了创伤性写作手法,小说中人物创伤的表现,悲恸的人生境遇,以及最后伤痛的愈合都引起了强烈的悲剧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枫 《学术交流》2012,(3):143-147
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具有人格化特征,其特殊审美价值在于形成了"月亮意象+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结构模式,月亮意象获得了和作品主题、人物命运等同等重要的文本要素意义。这种审美特征和特殊功能源于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萨满教万物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的影响。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集中了有神有灵的自然观,并隐含在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中,形成了神话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本文分析,从民族(文化)与身份、语言(文化)与身份、性别(文化)与身份这三个方面,考察美籍华人女作家查建英、於梨华、谭爱梅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人——身处异国他乡的知识女性,在男/女,东/西两个世界之间特殊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对自我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的理解和阐释,由此说明,这两位作家精心构筑的小说世界,隐现了中国及其文化在遭遇西方文化时的困境,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她们小说中的人物便不再具有纯个人式的境遇。相反,这些人物的生命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确认,都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的存在总体经验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小说故事,成为与中国有相似政治经济背景的第三世界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