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国新时期30年文艺学学科的芩土化建设经过了一个从本土需要出发、偏离本土需要、回归本土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艰难曲折,但我们进行本土化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在文艺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与教材建设中都能表现出来。但目前尚处于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艺学的学科定位是近年来文艺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拟从两个层面上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文艺学可以被定位为一门科学。其次,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门人文科学。科学与人文是文艺学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两翼,在具体研究中,我们既要考虑到文艺学的“人文性”,又要注意到文艺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对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文艺学学科的建构过程可以以教研室的出现和运作方式作为观测点,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文艺学教研室尚未出现,学科尚未形成,以弱态方式呈现的文艺学主要可以理解为课程和教材,重点分析了教材的思想资源的构成以及这门课在当时的基本性质;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教研室成立后,文艺学作为一个文学研究中具有领导性的领域得以呈现,政治成为将文艺学体制化的重要塑造方式。在周扬等人领导下,文艺学为维护其知识价值做了很多努力;最后阶段,新时期40多年来,文艺学在结束了行政命令的支配、通过教研室或学科的运作而获得相当程度自主性之后,它面临来自内部的学术危机,这也就是当一门基础入门课变成了一门高深学科之后,其发展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现代境况与文艺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谭好哲学科建设意识的增强,是近来文艺学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新气象。围绕文艺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形态、范畴系统以及如何建设既是民族的又是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等问题,学界同仁陆续发表了诸多各有侧重且各具新意的主张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及其风雨岁月,中国当代文艺学已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值此世纪交替之际,认真反思和总结这段历程,以便从既往的经验与教训、成就与局限中汲取营养、获得借鉴,从而为21世纪的中国文艺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勾划出一个前瞻性的远景目标,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文艺心理学研究到文学言语学探求,从精神生态的追问到生态文艺学的建构,鲁枢元以其富有原创精神和开拓气质的研究实践不断开拓了文艺学学科研究的领域,为推动我国当代文艺学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当文艺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时,将鲁枢元的文艺思想作为个案加以反思,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学科意识僵化的情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应该认清过分强调学科意识的弊端,努力寻求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更加关注提问的方式,加强方法的结合和转换,走综合研究的路子,从而有效突出和深化问题意识。研究认为,问题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打破已有的僵化的学科意识,拓展文艺学的研究视域,建立独立清醒的学科意识,而独立的学科意识反过来又能增强文艺学学科的吸纳能力;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相辅相成、有效互动才是推进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艺学教材不仅是文艺理论生产、传播的重要工具与媒介,也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思潮进行意识形态规训的主要阵地。建国初期,《文艺报》通过发起关于大学文艺学教材建设问题的讨论,不但在大学文学教育中建立起了适应新的意识形态要求的施教原则,而且通过对旧的文艺学教材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新中国文艺学教材建设的大方向,并确立了新中国第一批文艺学教材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体系,从而对50年代中后期第一批文艺学教材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艺学的诞生有其时代必然性。生态文艺学的研究现状。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的召开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艺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是流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经修正的本质主义较之反本质主义更具说服力。一些文学研究者追随反本质主义思潮提出文学反本质主义,但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缺乏必要区分。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美学界反本质主义的失利,对一些西方文论大家的本质主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因此,文学研究中的本质追问涌现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的文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生成和发展的特殊境况,致使我们的文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学虚构性的追问。虚构“不是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的特点,说明文学活动是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批判。文学虚构活动的复杂机制要求文学研究走出审美关系,进入更为宽广的人生领域。强调这些不是否认文学的价值和文学活动的意义,而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大多数文学作品是想象的物化。从想象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主观性、自由性上来阐述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丰富的艺术想象,才使一些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历史、社会、人性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由于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力,才有了他人无法重复的生动独创性。如果文学创作没有想象,那么在创作中,最核心的艺术品性将会消失,艺术作品更可能趋向类同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文学社会学视域中工农兵文学受众观的特点:受众是提出各种要求的工农兵文学的主动策划者,而不是听命于作家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不但阅读作品,而且检验作品;阅读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思想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欣赏。这种受众观和其他的通俗文学、精英文学的受众观完全不同。而这种独特的文学受众观,是由毛泽东的政治文学观所决定的。从今天的角度看,它有违于文学的本质规律,但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学思想史的兴起还是晚近的事情 ,所以这一学科目前仍然面对一些尚未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例如何谓文学思想史 ?文学思想史从发生学上是如何产生的 ?文学思想史与社会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文学史家运用新史学的时间观,以一个时间段去考察文学动态过程,发现某个时间段文学现象的同质性,同时又确立了另一时间段文学现象的异质性,借鉴当时史学对历史分期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对文学史进行分期,而不再采用"国王即位及其驾崩的时间所决定的那种僵死的编年顺序分期法"。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的主旨 ,评论界见仁见智 ,有说是写爱情悲剧的 ,有说是写女性受难和女性归宿的 ,有说是写美的虚幻的 ,有说是写美与死亡的。本文认为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但论者都未注意到《雪国》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事实上《雪国》中有诸多中国古代文学的痕迹 ,《桃花源记》、《游仙窟》、《蚕女》、《牛郎织女》等作品与传说的影子在《雪国》中依稀可寻。由于这些中国文学因素的存在 ,《雪国》表现出明显的避世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自十九世纪末纳入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机制之后,就不得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脉动而发展。社会现代化是在否弃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民主自由的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历史使命的双重压力,使文学表现出彻底摒弃传统的批判意识与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新知识的现代性追求。这种现代性追求是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二十世纪前期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出版法规,这种出版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有所阻碍甚至扼杀,但其维系现代性秩序的否定性价值却值得肯定,更无法否认其历史性的存在。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建构并非单极发展,而是在这些力量的平衡中维系着一种稳定的现代性秩序,这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19.
在戊戌变法以前,中国近代的翻译主要是洋务派的科技翻译,后扩大到社科领域。此时,人们基于自身固有的文学观念,并不重视文学翻译,仅有若干零星的“以中化西”的自发翻译。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翻译在特定视域下“误读”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认为它是西方“开民智”的启蒙利器与政治宣传的工具。此时,中国社会完成了对文学翻译大规模兴起的思想准备,之后文学翻译被实质性地纳入到了中国文学变革的内部。  相似文献   

20.
“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日本古代的美的精神、美的意识、文学理念无不打上“汉学”的烙印。不了解“汉学”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内涵。可以说,日本文学的蕴奥,几乎都产生在对汉学的受容与变貌之间。诚然,单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别开异境、匪夷所思的特质文化和文学,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通过仅有的脐带汲取汉学的营养,由此所培育出来的体格却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