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杜十娘》是苏州弹词的传统开篇,是蒋调代表人物、著名艺术家蒋月泉的优秀唱段。本文从唱腔的程式性和变异性这对矛盾入手,试图说明蒋月泉先生是如何协调统一这对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吴文科所列出的九个美学品格来探讨弹词开篇《杜十娘》曲本的文学魅力,并将之归纳成三个方面,即内容的通俗性、形式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程式性,以期结合具体文本,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解读口传文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吴文科所列出的九个美学品格来探讨弹词开篇《杜十娘》曲本的文学魅力,并将之归纳成三个方面,即内容的通俗性、形式的灵活性与表达的程式性,以期结合具体文本,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解读口传文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小说在题材、主题、情节、人物诸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二者于上述种种相似之中又颇存异别.阿芒真诚狂热的爱情于玛格丽特具有灵魂救赎的意义,<茶花女>可以说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杜十娘对婚姻的巧作安排则是出于风尘女子皈依人伦的强烈渴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体现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有介绍人物、叙述故事、描写景物、发表议论等四种开篇方式,这四种开篇方式在文言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而《聊斋志异》的开篇又有其独特性,即其开篇以介绍人物为主,聊斋的人物开篇有如下特点:开篇以介绍男性为主;开篇人物往往多为配角或功能性人物;这些开篇介绍的人物个性、外貌、言行甚至籍贯等特征在后文都有照应,开篇人物的名姓决定命运、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个性。《聊斋志异》的开篇特点的形成离不开传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庚子国变弹词》塑造了一系列异人形象,其中包括张武举。李伯元设计的张武举俨然是江湖人士的代表,他因杀人而投奔朱红灯,本不符合晚清武举的真实生存状况。李伯元这样设计是为了突出张武举的特殊出身,以避免描述下等人升为团众首领的尴尬,反映了作家的等级偏见。《庚子国变弹词》中所记乡村民教冲突以武举纠纷案为引子,突出的是弹词的传奇色彩和暴力内涵。弹词的开头选择张武举为反教方面的代表,恰是数以百计的教案中的一件事,而张武举的形象则集庞三杰、樊秉章等晚清诸多武举人形象于一身。张武举代表的是士绅的精神和行为共性,而非团众的利益。由张武举引出的江湖世界,延续了《庚子国变弹词》民间想象的本色空间,而张武举形象以其特别的出身而成为弹词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除了摹写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外,从欲望书写的角度来看,它还为人们展现出了情爱欲望、金钱欲望以及仕途欲望的相互交织,并且在摹写这些欲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和当时社会及思想状况,为研究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想以及同时期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基点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杜十娘解读成一个贞女、烈女、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就落于笼统,客观上为男权意识形态推御了责任,开脱了罪责.本文从女性视角深入、具体地探讨杜十娘悲剧的根本原因,揭开男权强加于杜十娘身上的光环,论证杜十娘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9.
苏州弹词流派纷呈,邢晏芝创作的“晏芝调”已基本形成,文章旨在探析“晏芝调”的形成历史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孟姜女弹词是孟姜女故事流传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形态之一,明清以来,国内现存的弹词版本共七个。其中,尤以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艺术价值最高。从内容来看,《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塑造了贩夫走卒、小商小贩、仆从杂役、妓女盗贼等市民阶层,形象地勾勒出江南地区社会的浮世众生,拓展了孟姜女传说展现社会的广阔性;从叙事艺术来看,它具有柔美细腻的文辞,增添趣味和幽默的 “噱头”,用以拓展情节、提高曲折性的“补书”,牢牢抓住观众的“关子”以及演员“起角色”的表演。  相似文献   

11.
梅娘是20世纪40年代东北作家中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女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艺术创作上不断地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致力于通俗的东北口语与传统语言融合的探索,倾力于传统文学描写技巧手法——比喻的创新运用,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杜律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例,对杜甫的部分律诗予以精辟独到的解释,其论诗方法和思维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陈廷敬对杜诗的研究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杜牧咏史诗在晚唐独树一帜、新人耳目。文章通过解读杜牧 咏史诗,分析杜牧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迈向“千古第一诗人”的道路上,赵宋一代的“圣化”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宋代,对于杜甫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突出表现在其人格上。杜甫甚至成为有宋一代时代精神的楷模。在宋代,学杜诗、传杜诗、研究杜诗成为一种风尚,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千家注杜”的局面,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文章从杜诗思想、杜诗艺术、雕版印刷、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苦吟既表现在"苦吟"的认真,又体现在"吟苦"的真诚.杜甫、吴嘉纪、臧克家作为我国诗史上三个最有影响的苦吟诗人,其创作在苦吟主体的平等视角、对民众苦难的深度开掘和揭示苦难民众优秀品质等方面一脉相承.在话语形式方面,他们都借境于乐府民歌而又各具特色,从杜甫的"新乐府"到吴嘉纪的"野人体"再到臧克家的"<烙印>体"具有继承发展性,但三点一线的个案演进并没有伴随苦吟诗歌在整体上从中世、近世到近现代的日趋繁荣.  相似文献   

16.
论杜甫致弟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致弟妹的诗歌既体现了殷殷手足情深,也包含了双重怀土之情,即乡思之情和恋阙之意。这既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时空的隔绝状况等共性因素有关,也与杜甫独特的身世经历等个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抄》一文为例,通过分析其对《全宋诗》所作的有关补正,认为《宋诗纪事补正》一书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评价钱钟书先生在宋代诗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全宋诗》的修订和完善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认识影响宋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机制,解读宋代一些特殊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学是杜甫诗学的延伸和发展。杜甫诗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杜甫创造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又将它积极地付诸实践。从创作上看,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宽广的门类,而其根本原因是唐代生活的丰富性。唐帝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宽广的视域和众多的创作题材。苏轼是生活在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中国诗人。苏轼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理论,其显著特点是与文章学理论紧密相连。宋代文化高度发达,当时中国享有东方文艺复兴的盛誉。在此大背景之下,苏轼诗歌所涵盖的门类更为宽广,以至于到了诗歌题材寻常化的地步。在西方大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与杜甫和苏轼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诗歌寻常化的动力因,即苏轼宗教观的巨大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