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宁 《社科纵横》2006,(10):157-158
围绕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新认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内涵,在教育质量的认识上实现两个转变,在教育质量的管理上开展两项改革。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等教育的命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推进,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倍受人们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夯实高等教育质量、内外部因素的协同助力,提升师生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世界一流专业、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3.
温恒福  李玉 《学术交流》2012,(7):211-215
高等教育呼唤向十个教育质量观转变。由"被动的质量观"转向"主动的质量观",由"物的质量观"转变为"人的质量观",由"教的质量观"转向"学的质量观",由"必须具备的质量观"转向"有魅力的质量观",由"单一片面的质量观"转向"全面和谐的质量观",由"部分人员的质量观"转向"组织整体的质量观",由"暂时的质量观"转向"持续的质量观",由"质量管理观"转向"质量领导观",由"达标质量观"转变为"追求卓越质量观",由"封闭的质量观"转向"开放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提出 时下有个误解,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消失了.或者说北大、清华是精英教育,一般高校是大众化教育.简言之,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是必须降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之一。作者从文化学角度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实质是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性。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与体制等因素影响,东西方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与高等教育文化性本质相左的方面。克服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传统观念,为高等教育注入人文理想。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应是以人类普遍的文化精华来“化大众”。  相似文献   

6.
廖春华 《社科纵横》2008,23(5):139-141
经过几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有了飞速发展,规模居世界第一,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规模数字单一突进,各种基础条件严重滞后,发展手段简单化等不协调发展,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握、遵循和运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开始迅猛发展起来.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一重大决定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然而,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很快,但社会工作者这一看似极其平常的概念,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而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发展目标,并且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玉堂 《社科纵横》2007,(9):154-155
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诸如大众化理论的真正内涵与价值问题、招生规模速度的控制力度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内部浪费问题、课程与专业结构调整问题、质量保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献松 《唐都学刊》2006,22(5):86-89
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系统如何自动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进化机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在自组织理论的新颖视角和框架下,分析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的发展路径,可得出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深刻结论。目前的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进程必然的路径选择,仍存在较大非均衡性,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预警功能”、制度创新、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在90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迂回曲折中渐进生长,在实践探索中走向成熟,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从中管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必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评估的借鉴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永铿 《学术交流》2007,(12):206-208
在我国政府做出高校大幅度扩招决策、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驶入快车道,高职教育评估的热潮已愈来愈高。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评估经验和方法,使我国评估由单一向复合发展,由定量到定性、由局部向整体发展,由对立性向协调性转化,由定量的、客观的、实验的方法向综合的方法发展,这是高职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由其大众性的理论实质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境域和历史诉求是马克思哲学大众化的物质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现实、文化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培养和发挥其哲学思维能力,使其科学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复杂系统中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万启蒙 《社科纵横》2013,(5):145-148
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用人以及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与社会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等问题,在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迅猛发展之势下,已经一定程度制约并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看待和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和关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蔺全录  王翠琳 《社科纵横》2005,20(3):161-162
我国高校扩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经费、师生比例、教师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与教学规模的扩张失调,最终引发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的生命线,而且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知识创新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众化教育下有必要探讨在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4):171-172
当下是全媒体时代,是全民阅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必须走大众化之路,才能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调一致。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化大众,本文提供了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之转型、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等三种路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产业化意味着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教育活动要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和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高等教育产业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微观组织和宏观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大众就读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但同时引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就黑龙江省而言,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结构和教育规模。基于此,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才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及观念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 ,凸显出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办学思想现代化、开放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以及各类教育的沟通融合等方面分析 ,反映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通过对高等教育观念创新问题的探讨 ,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