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性质、方法、意义所进行的探究,表明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解决中国面临的理论、实践问题中,所具有的思想上的独特性、创造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充满辩证性、实践性,而没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的特征。李大钊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形态,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实践史.齐齐哈尔大学何强副教授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探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为切入点,着力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阐述,尤其是在理论著作的通俗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探索,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百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历史进程何以可能,必然有其在中国传播、解构、发展的时代动因,同时也离不开五四时期我国一大批先进分子的推进和探索,其中李大钊居功至伟。他本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回应、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其自身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气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为中国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即具有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革命原则、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革命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等的特点和优点。他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作出了贡献;他还第一次论证了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性这一科学命题。他并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和培育一代新人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建树。李大钊的名字与北大分不开。北大具有李大钊所开创的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形成共产主义主要发祥地之一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代的伟大先驱。他在短暂的革命历程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为之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艰辛探索等,对新时期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奠人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实践,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李大钊同志是个民主革命者。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李大钊同志的爱国热忱,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探求出路。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便勤奋地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当辛亥革命爆发时,李大钊同志对革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寄予无限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发展、思想传播与革命活动的逻辑呼唤;是教条主义与行动指南的逻辑抉择;是深刻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逻辑结合。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最初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同志在他三十九年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文学遗产。鲁迅说得好,“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先驱。他所研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对李大钊的研究视角,探究李大钊教育思想精华,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李大钊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生活作风教育、学习教育三方面。其思想来源,一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祖父的言传身教;二是李大钊自身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三是李大钊丰富的教育实践。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认真研究和学习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作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李大钊的光辉思想中不乏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精彩论述。早期李大钊的政治现代化思想具有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由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相继发生,李大钊开始关注苏俄社会主义并接触马克思主义,促使他的政治现代化思想出现了重大转变。五四运动后他的政治现代化思想则明显带有社会主义特征。本文在分别阐述李大钊五四前后政治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李大钊曾对新生的民国寄予厚望,然而实际情况是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列强咄咄逼人。内忧外患之际,同为亚洲“病夫”的土耳其又奇迹般实现复兴,刺激李大钊发出创造“青春中华”、实现“民族复活”的呐喊。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十月革命的时代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张走俄国道路。基于唯物史观,李大钊开始改变仅仅依靠青年、走资产阶级道路实现复兴的主张,转而提出要依靠广大劳工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之复兴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论李大钊的新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前期新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梁启超新民说的承继和发展,后期(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用唯物史观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提出了“物心两面”改造的全新新民途径.但因忽视了生产力这一最终动因,其新民说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16.
面对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亡,梁启超、孙中山和李大钊各自提出了救亡之策。梁启超排斥无产阶级革命,孙中山溶化无产阶级革命,二者都把无产阶级革命当作民族独立之后的国内事务来处理,但只有把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融为一体的李大钊的救亡之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王栋实学致用的经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国际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钊的国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提倡民族自决。他认为这是解决国际及国家问题之根本方法。2. 反对秘密外交,反对“以夷制夷”,提倡独立、自主、平等、务实的外交。他将有无密约作为考察他国“是否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一个标准。3.废除不平等条约。他提出废除治外法权及收回税权,等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们从最开始就把争取我国的国际地位、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纲领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对中国行政改革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是对党政分开、中央向地方放权、精简机构、人事制度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改革思路,对于当前深化中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明灼 《东方论坛》2009,(6):77-80,86
李大钊的“调和论”含义极其丰富,它既是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又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他认为“调和”与“对抗”一样,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他赞美“调和之道”与“调和之美”,肯定“协合”、“互助”、“爱人”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提倡“两让”、“容人”,以达中和之道。他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