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诗人杜甫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1):5-10
杜甫是一位特别钟爱自然、关注生态的诗人。杜诗空前地展现了活泼多姿的生态世界 ,其中的花鸟虫鱼各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蕴涵着诗人对动植物生命的深切同情和对“暴殄天物”危及生态的忧虑。杜甫这种主张物情自适的生态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诗学价值 ,代表了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忧生之痛、乐土之思和物与之怀 ;从现代人文生态学的角度看 ,具有走向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明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5)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影响广泛而深远。社甫在诗歌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个性,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与人生的完美,他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竞严格到"毫发无遗憾",在炼词句、用比喻、重点化、讲对称、用典故、口语化、意在言外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审美追求和美学风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圭臬。 相似文献
4.
鲜于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72-77
杜甫在唐代是一位很有“军事意识”的伟大诗人。他不仅懂兵法、识军机 ,而且很有战争策略的眼光。研究他的这些思想对全面了解杜甫的思想行为和唐代有关的战争以及民族关系等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铁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87-91
在杜甫执著"奉儒"的追求中,包含了他对儒家人伦规范的接受和遵从."忠爱"作为儒家人伦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规定,也成为了杜甫在人伦理念与行为取向上的行动导向和人生价值的自认尺度,并在其忠诚君国、诚信友朋、挚爱亲人等人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验证."忠爱"人伦情怀,成为杜甫"奉儒"人格与诗道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杜甫与湖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台湾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杜甫与湖南"、杜甫的思想和性格以及杜诗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为配合"杜甫与湖南"的论题,大会会程采用了颇具新意和特色的流动形式:即在长沙设主会场,而在岳阳、平江、株洲设分会场,让与会代表沿着杜甫当年在湖南的足迹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申东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43-49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叹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
鲁迅是在"五四"现代文论中正式界定与使用."乡愁"语词的文学家.他自身的创作也多有涉及乡愁主题.但他从不肯轻言"乡愁",对传统的文学范式保持着警惕与界别,不过从他的旧体诗里可以看到与传统的惯性对接,而新文学创作中,则将此乡愁情结扩大为一种忧愤深广的情怀,无疑是对传统乡愁主题的变异处置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63-765
李白与杜甫是盛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经历了大唐帝国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过程,但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却是迥然相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两位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之所以会如此不同,主要受到思想体系、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向定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61-167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乡愁问题,指出地区发展要“留住乡愁”。从哲学角度看,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再到留住乡愁的变化隐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现代乡愁不仅包含着传统乡愁所体现的对故乡环境和文化的怀念,也蕴含着对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担忧和反思。从现实角度看,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路标和灯塔,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一方面,物质和文化的振兴为“留住乡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留住乡愁”也要求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轶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98-101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朱心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9-11
唐诗人杜甫有一些表达复仇思想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杜甫以鹘作为击恶排难的意象,寄托复仇精神,表达了对危害国家人民的恶性势力的挞伐。杜甫的复仇精神并非单纯的发泄豪侠意气,而是与他的儒家情怀、家族门风、豪侠气概以及爱国爱民思想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15.
李宗瀛是19世纪中叶广西著名的诗人,“杉湖十子”之一。其诗熔杜甫、李贺、李商隐等经典诗人风格于一炉,表现出奇、艳、豪、沉的风格特点,成为一千余年后,杜甫、李贺等诗人在广西的传人,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查正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1-89
杜甫有一些在诗歌中自述"作诗"的作品,这源于对《诗经》中一些作品在首尾点出赋诗本意之法的学习,而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缘情体物的诗艺,并推动了杜诗中以诗歌创作活动为题材的现象的出现。这是杜甫在穷途独处的人生中探索诗艺的结果,不但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而且也是他以诗论诗的活动产生的背景。这些论诗之作孕育于其赋诗遣怀的创作过程之中,首先也还是他的体物缘情的产物。这一性质决定了杜甫对诗歌与诗人的评论在形式和立论方式上都与唐人常见的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李特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59-162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汉米尔非常推崇杜甫,与中国诗圣缔结了一段跨越古今时空和中西异质文化的诗歌因缘。迄今30多年来,汉米尔一直坚持翻译和传播杜诗,而杜甫、杜诗也对汉米尔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汉米尔常直接以杜甫之名入诗来吟咏杜甫,同时还善于学习和借鉴杜诗,将杜甫诗学理念和艺术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汉米尔的译杜、咏杜和学杜,不仅彰显了其浓郁的"杜甫情结",而且也折射出杜甫不泯诗魂的异域回响以及杜诗在英美诗坛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学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94-97
文章结合史料对杜甫题画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如曹霸“丹青不知老将至 ,富贵于我如浮云”、“屡貌寻常行路人”问题、“肥”与“瘦”、“骨”与“肉”、“好奇古”问题、咏地图诗问题及韦偃、王宰的“手快”问题等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樊矫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47-50,19
杜甫的咏马诗,无论是咏画马,还是咏真马,既注意对马的形体作具体而逼真的刻画,又注意写马的德才和精神,并联系自身,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20.
韩成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如何回应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 ,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弘扬杜甫精神 ,可作为一剂解患的良药。所谓杜甫精神 ,主要是指杜甫所奉行的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早期儒学的人文精神 ,是杜甫在其生命的运行之中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化作生动的生活体验和感知 ,通过个人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界的交往实践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有血有肉地、富于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地凸现出来 ,因而 ,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具体说来 ,弘扬杜甫的“物与”精神以回应生态危机 ,弘扬杜甫的伦理精神以回应道德危机 ,弘扬杜甫的乐道精神以回应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