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修宪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宪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是导致我国宪法频繁修改 ,进而影响宪法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该模式的局限性及完善措施 ,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宪法 8次修改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宪法频繁修改的原因。从加强宪法的技术性和规范性、全面启动宪法解释方面探讨了保持宪法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中经济制度的内容,历经四度修改,条款涉及较多,这固然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保障,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深切关注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良性违宪"引起的修宪终不是正常的宪法现象。本文旨在研读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并以此作为完善经济制度的指导思想,使宪法中的经济制度既能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又能保持适当的稳定性,提高宪法权威,促进"依宪治国"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自1982年制定以来进行了四次修改,而这四次修改皆因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等外力所助推的结果.宪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宪法自身最高法的特殊性,宪法又需要保持稳定性.实现宪法的稳定,需要重新建构宪法稳定观,追求宪法实质稳定而放弃社会转型期的形式稳定.明确社会发展对宪法修改的合理需求性,平衡宪法稳定性与社会发展需求性之间的二元矛盾.  相似文献   

5.
现行宪法修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宪法的修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修改方式上采取修正案的形式进行局部修改 ;修改程序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而启动 ;修改比较频繁、修改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部分。究其成因 ,主要是由我国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制度、宪法自身关于修宪提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和规范影响着宪法修改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宪法修改有全面修改和局部修改两种基本方式,而宪法的局部修改又主要表现为修改决议和修正案两种具体的形式。这些方式各有其利弊,故需要针对不同情势适时选择我国宪法修改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修宪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既要稳定,也要修改,宪法权威是建立在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上.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努力之一.当今世界修宪实践中存在宪法全面修改、宪法修正案和修宪法令三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惯常的程序、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三种模式是相互区别的.目前,我国采取宪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宪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在宪改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是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一部部门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宪法进行相应的解释来保障宪法的实施,保障其他的部门法不与之相悖,保障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及权威性,故而我国《宪法》67条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加以研究分析,进而促进我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宪法解释本义与分权制衡理论出发,对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宪法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有较为严重的立法技术缺陷,存在着逻辑、语法乃至修辞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宪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建议作出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4月16日,复旦大学法律系和复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维护宪法权威,促进依法治国”学术沙龙。来自复旦大学文科各院系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对本次修宪中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地位、依法治国、宪法的权威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修改宪法进一步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张世信教授认为,这次修宪继1993年后再次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作了修改和补充,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完整整地写进了宪法,把执政党的根本路线通过根本法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注重将“中国式现代化”适时引入宪法文本,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地位。宪法文本载明的宪法规范是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对其他法律起到示范作用。自1982年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以来,一共进行过五次修改,形成了五个宪法修正案,其中每个宪法修正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均有所调整,主要体现在内涵扩充、逻辑调整、语词增删、领域增加等方面,这种表述嬗变深刻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直接表述修改和间接表述修改的统一、宪法规范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蕴含了社会主义宪法是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的好宪法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向同行的实践逻辑。在宪法修改过程中对宪法文本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进行调整,既有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也有助于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究治国.宪法权威的确立有赖于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动态和谐.适时修改宪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修宪建议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对公民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这将在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更快地积累财富和保护人权、促进人权发展等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我国是否有宪法惯例,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笔者看来,我国政治和法律生活中存在着的、超越宪法典之上的某些社会规范,如宪法修改需要中共中央提出建议、该建议被全文通过而成为宪法修正案、每次中央领导人换届时都应当修改宪法等,实际上就是宪法惯例。因为这些规范存在于成文宪法、宪法性法律之外,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对中国宪法的运行起着实际上的支配作用。盲目排斥其存在,对中国宪政体制的完善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德国基本法是德国有过的最稳定的宪法;其良好的适应性不亚于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制定意图、富于科学性的特色内容以及关于修改内容的严格限制性规定。基本法的经验对我们进行宪政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程度上宪法修改程序决定了宪法修改的实质内容。具有约束力的、科学的宪法修改程序能起到一种规范、制约和过滤的作用,是控制和保障宪法修改权力行使的合理性的重要机制和有效措施。宪法修改程序主要包括修宪议案的提出、议决和公布三个重要步骤。对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宪法修改程序进行梳理,能够为完善我国宪法修改程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宪法修改是实行宪政的重要内容。法治是动态的过程。宪法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认识成果,必然受着认识过程客观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成熟性是我国宪法不断修改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宪法的不断修改。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主席在今年之初曾经说,1999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喜事多,难点热点也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已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既是今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港澳台同胞密切关注的大事之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次宪法的修改,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巩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又根据我国政洽、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某些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是符合全国人民的心愿和利益的。将‘哪小平理论”写入宪括,是此次修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港澳台同…  相似文献   

18.
经过局部修改之后,我国现行宪法呈现出两个文本形态:其一为宪法原文及修正案,其二为宪法修正文本。1988年局部修宪时,我国决定仿效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来修改宪法。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宪法在文本和实践上的巨大差异,我国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效果并不理想,宪法修正文本遂得以产生并普及。作为一部成文宪法,我国宪法应当具备唯一确定的文本形态,宪法文本应当兼具充分的正当性与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有必要在两个宪法文本间作出选择。选择宪法修正文本是一条更为现实的进路,而选择宪法原文及修正案则有可能进一步发挥宪法修正案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本文旨在回顾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及修改过程,以期完善我国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