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这篇短文的题目,本来想写《没有新意不动笔》,斟酌再三,我自己的这篇短文就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新意;所以,还是按照吴小如先生所说的写文章力争有“自己的一得之见”较好些。因为“自己的一得之见”,不一定那么新、也不一定全对,但如果每次动笔,真正能做到有“自己的一得之见”,那也就很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2.
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384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有这样的解释:“是说军旗凝雪冻冰,不能迎风飘动了”。这次北大吴小如先生来兰讲学,也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欠妥,提出来和大家研究。这首诗虽名为“白雪歌”,但实际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有雪有风,而且风大雪大。请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好大的风啊!卷地而来把干枯了的芨芨草(白草)都给刮断了。现在再来看这一句的“风掣红旗”。动词是“掣”,作者没用“吹”、“飘”  相似文献   

3.
肖复兴 《社区》2012,(32):5-6
从美国小住回京,才看到邵燕祥老师转赠的《学者吴小如》。燕祥老师附信说,此书是吴小如先生的学生所编,今年小如先生整整九十周岁了。我知道,燕祥和小如先生交情弥深。且长达六十多年。书名便是燕祥所题。燕祥知道我喜欢小如先生的书法.特意转赠此书,并特意在目录上标出特别值得一看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吴孟夏先生就如何正确确定词义问题提出了若干主张,其中有一条是:“合乎文理,其实也就是合乎事理。”(《训诂通论》)古汉语词往往一词多训,我们在阅读、注解古书时,对一个词为什么取甲义而舍乙义呢?这里除诸多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是否“合乎事理”。吴小如在饿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一文中说:“所谓‘通训治’,指对一首诗的每一字句都必须正确理解。……而怎样才能算是正确理解,则应该用揆缕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这里的“清对“理”,就是吴孟复先生说的事理。通过接情度理,某词在取某义时,著文意合乎事理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在针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笛卡尔因素。但马里翁并未将海德格尔中后期“世界图像的时代”讲演中的笛卡尔阐释纳入考察。换言之,马里翁对此问题的整体把握是有所缺憾的。本文试图推进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笛卡尔”这个主题的讨论,通过考察《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与批评的旨归。  相似文献   

6.
俞平伯先生晚年研究红学的主要观点徐家昌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主要观点俞平伯先生是我的亲娘舅。在我的幼年,向我传授的是爱国主义而不是唯美主义。俞先生从不坚持己见。在《读词偶得》上,他反对胡适对李煌“浪淘沙”中“独自莫凭栏”的解释。但三十年后,他在《唐宋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刘勰《风骨》篇中“风”的解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把它当成作品的思想内容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激情。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对“骨”的解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是黄侃先生的“骨即文辞”的论点。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中写道:“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最近,我在阅读《风骨》篇时,发现黄先生对“骨”的解释与原意有出入,觉得“骨即文辞”的解释是不贴切、不准确的。黄先生有关“骨即文辞”的命题,实际上是把“骨”同“辞”等同起来了,把“骨”单纯看成修辞问题,当成作品的形式。我认为“骨”虽  相似文献   

8.
对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认识,目前文艺理论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即使对普遍引起重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理解也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应侧重社会批评;有的强调艺术批评;有的提倡既要社会批评,也要艺术批评;有的主张二者的统一。(见吴元迈《关于文艺批评的随想》载《光明日报》《文学与艺术》306期) 我认为只有从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意义上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才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本文将就什么是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客观性与阶级性、时代性的关系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拙文《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从语文科的“工具性”说起》发表以后,得到了邱占初先生的批评(《中学语文科基本性质之我见》,后简称为《见》。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我是很高兴的。因为至少使曾经“比较一致的”“得到语文界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並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写进教学大纲中”的认识,得到再一次辨析的机会。而在历史上,对某些“定论”的再认识,要么修正,甚至推翻;要么更明确,更趋完整,都往往导致某种突破和前进。《见》文提到的《大纲》的“调整”和“重新颁布”,便是最切时的一例。  相似文献   

11.
认识邱杨大约已经有20年了,初次见面是在一次笔会上。当时,我正在写字,只听旁边有人说:“您的隶书很有风格。”放下笔,我回转身,见一位“巨人”正冲我微笑,并很友好地伸出手:“我叫邱杨。”我通报了姓名,“您是……”“我是画画儿的,画花鸟,请多指教。”他指了指我身後桌上的画作,诚恳地说。我走过去,面前是一幅《大吉利》:一只昂首啼叫的大公鸡,雄健的身躯,铁铸的双腿,飞翔的尾羽……很明显,不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颇有王雪涛的气韵。“您是王雪涛先生的……”“徒孙!”邱杨快人快语,“我师傅是金默如先生。”这是我和…  相似文献   

12.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15.
“美学的观点”不仅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吴晓平“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蒋培坤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中对“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从批评标准的角度论证的,在国内所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面的论著和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成语新编” 瑕不掩瑜──从一篇批评稿说起曹德和1995年第6期《语文建设》刊登了高慎盈先生的一篇文章:《广告“成语新编”满纸荒唐言》。文章对近年广告制作中用同音字改造成语的做法予以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殊不可取,《广告法》应当加以限制。文章提出四点理...  相似文献   

17.
蒋礼鸿先生的以《〈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一文,对《金瓶梅词话》中令人费解的一些口语性质的语词进行了解释。蒋先生文中的许多精辟见解,使笔者很受教益和启发。同时,笔者也发现文中个别条目的解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不揣浅陋申明己见,以就教于蒋先生及其他同志。《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那书童把头发都探乱了,说道:‘耍便耍,笑便笑,剌剌的,水子吐了人恁一口!’玳安道:‘贼村秫秫,你今日才吃?你从前以后把不知吃了多少!’”《〈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第二十六条云:“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  相似文献   

18.
宋谋玚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上发表的《鲁迅<无题(“洞庭”)>与会见陈赓一事的关系》一文中,批评我在《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第4期上发表的《杨开慧同志的就义和鲁迅的几首诗》“是牵强附会的”,“是不妥当的”。但我细读了宋文后,觉得我把这首诗解释为沉痛悼念杨开慧等广大革命烈士,愤怒控诉国民党新  相似文献   

19.
明代《西厢记》的评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西厢记》评点本达 2 0多种 ,它们有三个系统 :一是“李卓吾先生批评”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为三个小的系统。二是“徐文长先生批评”系统 ,除了《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西厢记》有新的批语外 ,其余五种“徐评”本内容相近。三是“糅合—考订”系统 ,以汤若士、沈伯英合评本和凌蒙初本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