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禄兴明  陈琦钿  赵京桥 《社区》2003,(10):58-59
灵位上供奉着他新逝的父母,他们两个月前被非典夺去了生命。自打父母亡故后,他每天早晨6时起床和下午5时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香祭奠,祝福父母的在天之灵。 “杰仔成熟了。”无论是老师还是爷爷奶奶,大家都开始用“成熟”来  相似文献   

2.
我的妈妈很漂亮。可是,她有个坏毛病,就是老喜欢“吃醋”以前,老师布置关于写人的作文,我总会写爸爸,比如《父母之情》、《“懒”爸爸》……老师给我打个“优”,有时还打个“优+★”,妈妈总是和我一样地高兴,可后来就吃起“醋”来了。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这种老师是极不一般的,它的特殊价值就有于,它是以一种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的和最持久的影响与教育。 孩子出生以后是很弱小的,需要依赖父母的抚养成长。孩子从第一次条件反射的建立,到生活习惯的培养,从咿呀学语到思维的不断发展,一切能力的获得都是与父母的精心培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寒假已至.在同学们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务作业之时.唐山市26中千名学子却领到了一份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孝心作业”.即:“每天对父母有一句温馨问候、每天给父母端一杯热茶、与父母进行一次亲情谈话、为父母真诚服务一天(替母亲梳一次头、给父亲捶一次背)、假期中为家里做一次饭”。  相似文献   

5.
接到县重点高中的录职通知书,我和父母激动不已。我曾是“双差”生,在父母老师同学加自己看来。学业上肯定没作为了。然而后来困苦的体验,让我毅然重返课堂,一切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6.
张双 《社区》2002,(20):33-33
“TRY”(试一试)在英文中是一个普通的词,可是,中国的父母们却很少说,学校的老师也很少说……  相似文献   

7.
元帅和士兵     
在我还依偎在爸爸妈妈身旁的时候,就从电视里听到:“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这样一句话。是啊!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我,潜移默化地熏陶我,让我快乐,让我健康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师爱永恒     
小时侯就听父母讲“严师出高徒”,上学后老师也常说这句话,在中国漫漫五千年文明史的进程中,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也曾激励着一批老师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而不懈追求着。10年前,我也身为人师,这句话自然也成为我当初教育学生的“法宝”,为让他们能遵守纪律我不厌其烦地上  相似文献   

9.
春节期间,同学们要随父母走亲戚、拜年。在此期间,同学们可以得到“压岁钱”。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同学们得到的“压岁钱”会越来越多。如何支配“压岁钱”,是同学们应该处理好的一个问题。浙江省上虞市图书馆培训中心和河南省项城市文化路小学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关于支配“压岁钱”的讨论,但愿对同学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胡楚青 《社区》2011,(9):6-8
高中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作文,题目就叫《趁父母还健在》。当时,不少同学都哭了;而今流传于网络的一道“亲情计算题”又有着同样的催泪效应——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远的不说,今年的春节你是否陪伴父母一起度过?  相似文献   

11.
张毅老师是北京师大实验小学的教师。笑得如此灿烂的她,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哪里知道在不久后开始的“文革”中会受到如此巨大的打击:“走资派”的丈夫被长期关押“牛棚”,自己年迈的父母被赶回农村后丧生,弟弟成为“反革命”被判刑……  相似文献   

12.
一向乐观豁达、待人处事温和儒雅的朋友小梁把他妈给气病了。住进了医院。小学时,小梁成绩优异。深得老师赞赏和喜爱,说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回到家,父母对他也  相似文献   

13.
心理诊所     
《社区》2004,(4)
面对让人烦恼的儿子,我该怎么办北京市东城区文易来信问:我儿子从小受父母溺爱,性格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他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上初中后更不服老师管教,经常顶撞老师以致与老师对打。有一天他骑自行车撞了别人,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后把对方打成脑  相似文献   

14.
《成才与就业》2011,(4):22-22
“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职业培训工作日前启动。首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多位心理咨询师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他们将成为我国首批指导青少年摆脱“网瘾”的网络心理导师。从“全国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自律委员会”传来消息,首批参与培训的70人中不仅有学校的心理或德育老师,还有网瘾孩子的父母、  相似文献   

15.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回我自己……”《感恩的心》把我带到了老师精心布置的作业里。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我们的父母。以前我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但是这一次,我却把它当作一次享受,当作一次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悔悟     
班主任刘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刚宣布的时候,同学们都愣住了,继而又乐了——这是什么家庭作业呀?这项家庭作业老师又如何检查?刘老师说:“这项作业我是要认真检查的,但我不会去问你们的父母,我只是检查你们的眼睛。给辛勤养育你们十几年的父母洗一次脚,仅是一次小小的孝心行动,但却能从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彝族地区386个幼儿及其父(母),测查父母对幼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状况。分析认为,彝族地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彝族父母所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多于汉族父母。因此,作者建议彝族地区父母尤其是彝族父母对幼儿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教养方式,少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时下,作文指导脱离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曾有人这样来描述当今存在的作文现象: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例如,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票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  相似文献   

19.
“善事父母”是传统孝道伦理的核心,包含“能事”和“善事”两个方面。“能事”,即能够事奉,强调的是“事”的行为、事实、过程;“善事”,即善于事奉,强调“事”的智慧,内涵一定的方式、方法、技巧。千百年来,“善事父母”传统孝道经历了从原始孝意识到家庭伦理、政治工具,再到异化发展的历史演变。传承“善事父母”传统孝道,要努力探索家庭“善事父母”的践行模式,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为模式、礼仪规范和表达规约。  相似文献   

20.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