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年幼的他随家人一道从上海逃难到浙江省余姚县农村,从此将这里认作自已精神上的“老家”。刚满8岁便开始自学《史记》、《论语》、和《离骚》的余秋雨,在抗战结束后又跟全家人一道重新回到上海。在余秋雨就读的学校里,老师对他的天分十分赏识。当时上海的教育环境极差,外语老师通过种种渠道给他买了套《基础英语》,并全力教他大学时代,生活对于余秋雨来说是矛盾与混乱的学校几乎不上课,每年连续参加包括挖塘泥疏通河道貌岸然在内的各种劳动达8个月经上。但时至今日,余秋雨…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文化圈保持一定关注,便会知道余秋雨、郭敬明等人历来是媒体焦点。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发生在这些人身上,多半会引来一番恶炒。这回,余秋雨又被他的老冤家、《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盯上了。萧夏林在自己的博客上长篇大论,质疑余秋雨搞假捐款。他称余秋雨所谓去年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其实恐怕是零。萧夏林文的依据是,他观察了一年,没有看到任何捐款20万元的报道。这一消息很快在网上引起了讨论,成了余秋雨的捐款门事件。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是当代学者散文的典范。他的散文具有巨大的历史容量,历史的深邃苍凉、沧海桑田常被诉诸笔端,余秋雨散文的描写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无论是小篇章还是鸿篇巨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魅力。本文就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早就从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知道余秋雨封笔的消息,得到证实却是在近期凤凰卫视题为”著述人烦恼”的对余秋雨专访的节目中。并由此知道余秋雨封笔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切断盗版者的货源,不再为他们打工,而且还因为余氏本人是—位从—个山寨到另—个山寨的行走者,不管是做学问、做官,还是当作家,都是打—枪换—个地方。封笔之后,除了写传记之外,他没有说自己将来还会在什么样的山寨里停留,不过他既然今后不再写作,读者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也就没有必要知道他的打算了。到底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就是不再耍笔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伺母     
2012年11月中旬,余秋雨的老母突发中风,病情危重,失去意识。他得知后立即从北京赶回上海,陪妈妈最后一程。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他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他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  相似文献   

6.
闪问余秋雨     
余秋雨 《中外书摘》2009,(12):24-26
余秋雨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课,内容是中国文化史。每次课程结束之前,学生们会随口问几个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大多是当下发生的事情,余秋雨即兴回答,便是《闪问余秋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金色年华》2013,(5):63-65
余秋雨在叙写历史的同时不小心沾染了些许硬伤诟病,他在撒播文化种子的过程中又忽略了现实这个最大的文化故园。遗忘是人类的本能,拒绝遗忘却是历史理性。面对真实的废墟,他的感慨穿透历史的风尘;面对文革的废墟,他却视若无睹,扬长而去。全世界纷至沓来的荣耀是一种赞美,也可以是一种讽刺和讥嘲。  相似文献   

8.
伊人 《中外书摘》2009,(4):95-95
余华的小说,一直是我打心底里喜爱的。“先锋”时期,他的《河边的错误》,他的《现实一种》,他的《鲜血梅花》,他的几乎所有的中短篇,都是我愿意认真阅读的作品。那种冷峻的锋利、残酷的凄美,那种针尖一样的准确和没有回旋余地的逼迫力,始终紧抓着我的阅读神经。  相似文献   

9.
在拜读余秋雨散文的过程中总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厚重感和平静的心态,余秋雨的散文普遍是对山水以及自然等情怀进行的抒发,使得我国文人骨子里那份情怀和文人品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余秋雨本身本身就具备了相应的历史深度,更是具备了一个学者应用的高尚情操,可以充分感知到我国文人的优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木易ydg 《金色年华》2007,(10):38-38
现在有许多人读博客的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凄书的时间了。前几天有一个过去在一起的同事,他拿了厚厚的文稿来我这里。告诉我去年他读了将近一千万字的书,我算了一下,平均一天近三万字.这是一个十分了得的阅读速度。其实我的阅读速度也是极快的,遇到消遣类的书,一天读十万字估计也不在话下.但如此持之以恒地阅读,这对于我来说,可就难以坚持了。  相似文献   

11.
陈季冰 《金色年华》2008,(11):16-16
撰文写字的人在网上被骂个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儿。连我等无名之辈都会遭受“网络暴力”的袭击,可以想象余秋雨、易中天之类文化明星的命运——靶子的层次决定了“暴力”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某日,在新浪博客首页读到了著名博客潘石屹先生的一篇博文,题为《古代文人阮籍对管理上的贡献》。我对魏晋人物素来喜欢,便破例点击了潘先生的博客。进去一看,才知道是篇借古说今的文章,开篇就说:"中国从古到今都有一类文化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像阮籍、嵇康这样的人物。余秋雨曾在他的散文中写过,李白就对阮籍很钦佩,曾为他的  相似文献   

13.
“比”     
邝群英 《老人世界》2014,(11):32-33
近日,读余秋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钓鱼的老头儿,一胖老头儿、一瘦老头儿。 胖老头儿,蹲在浅水处,时不时地钓上来条小鱼,他每钓到一条小鱼就朝瘦老头儿看一眼,你看看我又钓到一条,你就蹲着,蹲着与大海对话吧。今天我收获多多,你还没能钓到一条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文学界和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当代新散文的模范,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散文作品,为我国当代散文甚至当代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将就《文化苦旅》一书的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灵子 《炎黄世界》2010,(5):42-47
1989年离休之后,周有光大量阅读、撰写文化学和历史学的文稿。他自嘲是“两头真”的学者,年轻的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又开始探索真理。  相似文献   

16.
于坚 《中外书摘》2009,(1):95-95
我之所以挑选这本书,是因为无论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中,还是在和我同时代人的阅读史中,这本书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最早听说这本书,还是生活在同一条弄堂里的高中生告诉我的。他说你喜欢读书,一定要找到《基督山恩仇记》读一读。这是一本很好看的长篇小说,有四大本,还是解放前的版本,解放以后没再印过,我也只看过第一册,二、三、四册都没有借到。我问他,  相似文献   

17.
重新开始     
《当代老年》2007,(7):1-1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费尽心血,经过多年的努力,总算完成《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原件送给他的朋友米尔阅读,请米尔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的一个非常刻苦的研究生在大考前一天晚上回到他的小寓所,结果发现他唯一的一盏台灯已经坏得无法再修了。一阵惊慌之后,他逐渐恢复了冷静。为了第二天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他打开电视机,关掉声音,背对着屏幕,借着电视机发出的光开始阅读要考的章节。这是电视机的一个用途——照亮书本的光源。  相似文献   

19.
曾迪 《职业》2013,(27):8-11
前苏联有一本书《六十支蜡烛》,写的是的一位模范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无数人才,即将退休时,市长亲自为他祝寿,给他嘉奖。在一片赞誉声中,他收到许多学生的感谢信,就住他内心允满幸福感的时候,却收到了一封恐吓信,写信人声称被他这个老师毁掉了一生,执意杀了他。这封信使这位教师受到极大震撼,他细细回顾了自己的从教生涯,最后终于明白是一次无心的误导造成了对一个孩子终生的伤害。此书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阅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陈敏 《职业》2011,(8):168-169
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决定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材料,能否高效、快速、准确地获取现代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