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20年的63.9%,正在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半场.与此同时,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客运枢纽和高快速道路等建设也突飞猛进,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但是,在空间快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人口城镇化"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大量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新进城镇人口缺乏稳定的就业与相应的文化、技术教育,这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至此,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战略调整的重点,而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议题也将成为新一轮城镇发展建设中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刘荣增  李蕾 《城市》2013,(5):22-27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列为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体现了新世纪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南和蓝图,城市规划受到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法规体系更加健全,规划需求和编制队伍呈  相似文献   

4.
孟兆阳  吴娟  刘爱华 《城市》2013,(9):72-76
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得与失(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升到52.57%(见图1)。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随着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正如国内相关学者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一、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背景与挑战(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挑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6.6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9.68%。依据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主体为"人口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住房、公共设施等物质载体建设并没有做到同步推进,作为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立  张长  安树伟 《城市》2016,(2):31-36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及城市群发展迅速、城镇化集聚效应增强,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应该注重建成区面积的合理扩张,进一步加强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合理建设新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等.  相似文献   

7.
林昆勇  谢鹏飞 《城市》2013,(6):10-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在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最大的发展潜力所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至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而农业从业人口将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20年的30%。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仅要发展大中城市,增加大中城市的数目,更重要的是发展众多的小城市,即县乡镇。而小城市发展的依托是乡镇企业。只要乡镇企业发展好了,小城市才能发展壮大,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苏萌  吴昊天  徐芃 《城市》2011,(8):38-43
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41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超过80个。2000年以来,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0年末达到49.68%。根据城镇化“S”形曲线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见,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届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10.
贺建雄  肖煜  卜嘉田  赵光 《城市》2012,(2):28-32
2011年,中国城镇化速度突飞猛进,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城市人口为6.65亿人,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9.68%.同时,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61亿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相比,流动人口增加了81.03%.实际上,许多在城市流动打工的农民工和其他非本地居民未被纳入城市人口的统计范畴,这部分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并未真正城镇化.如何解决这些务工人员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快速发展都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居住问题是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41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超过80个.2000年以来,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0年末达到49.68%.根据城镇化“S”形曲线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见,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届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将对地区政策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整体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未来20年将是我州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中国到长期持续的大规模怏速城镇化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中国经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关键时期。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50%时,就到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从人均GDP看,按照当年汇率6.2855计算,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102美元,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样人均GDP水平时期的城镇化率,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雷鸣 《城市》2010,(9):23-25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学者针对农村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使部分人士认为农村城镇化对耕地仅有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农村城镇化除了占用耕地外,还对耕地规模经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积极作用随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将越来越明显.故本文重点研究了农村城镇化对耕地规模经营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对广大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王振坡  张静文 《城市》2013,(8):24-28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6%;根据预测,3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将由  相似文献   

16.
郭小燕 《城市》2009,(6):20-24
当前,虽然我国各地区城镇化迅猛发展.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缓慢.而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研究适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统筹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全国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尔君 《城市》2011,(2):9-13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许多国际机构、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相继开展了不同尺度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既包括对土地、水、矿产等单一要素承载力的评价,又包括对资源复合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区域系统承载力的评估。当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为6.2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6.6%;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对于青年人口的关注却相对较少。本文以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利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期数据得出的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结果及相关青年研究文献对青年人口发展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即从青年人口的数量规模、人口素质、性别结构和分布状况四个方面,对青年人口的现状v2Y2.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显示:青年人口总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有所下降,未来我国青年人力资本将进一步增长,性别比有所下降,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快速前进的局面,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破坏。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1)走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之路;(2)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3)实现新型城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4)充分认识我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王庆生  王春蕾 《城市》2018,(5):69-79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实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而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笔者以2016年我国部分省、 市、 自治区的城镇化指标及旅游业收入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的主成分提取以及相关性分析工具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将积极促进地区城镇化进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Arcgis)及克里金插值法生成专题图,直观分析得出旅游业将从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三方面积极促进城镇化进程.在数据分析与图形对比的基础上,依托旅游城镇化概念,从城市作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两个维度出发,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