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远上(黄沙直上)自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很有名的《凉州词》。对于此诗首句开头四字,有不少版本作“黄河远上”,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出塞》则作“黄沙直上”。近人刘逸生《唐诗小札》、其心《愿君“更上一层楼”》(见《光明日报》1980年6月22日《东风》  相似文献   

2.
唐诗《登鹳雀楼》作者是谁?《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七第四页印着王之涣的名字,《唐诗鉴赏辞典》也肯定这首唐诗是王之涣所作,并作了分析;新版《辞海》在“王之涣”条目下写着:“传世之作仅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尤有名。”然而,这首“意境雄浑,气势奔放,语言凝炼,音节铿锵”的不朽杰作,并不象人们所公认的那样,是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以其较为进步的思想内容和甚为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历代广大读者的喜爱。自宋以降,这首七言绝句几乎被一切唐诗选本所选入,为历代鉴赏家、评论家所津津乐道。全诗是这样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相似文献   

4.
贾岛评价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旦学报》83年第3期载有胡中行同志《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胡文”),意在“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然而细读胡文,其失之主观的论述和论断实未足以使人信服。今质疑如下,以就教于贾岛研究者及海内学人。一 贾岛和韩愈虽有较深的交谊,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没有继承关系,这是贾岛研究者的共识。问题在于应如何认识贾、韩的关系。 胡文论断:“贾岛投身韩门主要是出于进身的需要”,“因为贾岛进京赴举,需要依附先达”。 按:胡文这个论断,其来有自。宋王远《长江集·后序》:“土有未效之用,身在无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6.
王双启同志《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赏析》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系小杜名句。”(《唐诗鉴赏集》,人文丛刊,309页)这是对的。然而,他对这名句中“二月”的解释,却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理论界一些同志热衷谈论“异化”,在人们思想上一度造成混乱,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和前途失去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异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地位、演变与发展,作一番考察,以便弄清楚这些言论到底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特定含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创异化劳动概念,把当时流行于哲学界的异化范畴引入了社会经济领域。异化劳动概念侧重分析的是社会经济制度,其出发点是社会存在,不是抽象思维;它研究的是现实的经济关系,不是虚妄的精神关系。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异化,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性异化的根本区别。 异化劳动概念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客观的对立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首先表现在马克思规定这一概念的目的上,他说:“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  相似文献   

8.
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63-67
薄荷片推荐:一提起玉门关.就会令人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  相似文献   

10.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名声确实够大的。很难想象哪位读过几首唐诗的人而不知道这首《凉州词》,那简直会象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俄国人不知道彼得大帝一样。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杜甫《无家别》中“携”字的理解,学界意见不一。通过检索“携”在唐诗中的含义和用法,认为在这首诗中,“携”当训“携带”之意。  相似文献   

12.
<正>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东汉将领段熲是“一个完全兽性”的人。对此,有的同志曾提出异议,认为段熲是一个“立有大功”的“安羌名将”,应该为他“恢复名誉”(见《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笔者认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段熲算不上一个十分显眼的重要人物,但在西北地区古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些年,在《文学遗产》上先后读到对于王翰《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语和整个这首诗的不同解释。富寿荪同志认为,“‘催’字是作‘侑’义”,“此诗是写将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怀,而又有琵琶侑觞,于是兴高彩烈,尽情纵饮”(《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廖仲安同志则赞同把马上弹奏琵琶解为“催促征人出征”的说法,并说:“‘催’字在有的地方有‘侑’字之义,但在这里,恰恰不能作‘侑’字解释”(《文学遗  相似文献   

14.
五、七言绝句,虽然起源于南北朝,但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重要体裁之一,并固定了表现形式,却在唐代.唐人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诗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南宋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的序中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清代王夫之更是说:“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①在唐代绝句诗的创作中,名家辈出,风格迥异,呈现出一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曰“爱国热忱”,一曰“自豪”感。陈贻焮先生在《山水诗人王维》一文主前说,(《唐诗论丛》第89页)他是指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大破之,斩首二千余  相似文献   

16.
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在游历甘肃时写下了一首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篇。但是,多年来对这首名作在理解和注释上有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诗中的“孤城”、“杨柳”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异客”一词,时下流行的唐诗选本及王诗专集均未为之作注释义。本文从该词出现的具体语境出发,运用语素义与词义构成具有共变性的词汇学理论,对该词的含义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扼要的概括。此外;还从语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对该词在“九月”一诗中的独有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阎福玲 《河北学刊》2007,27(2):147-151
《出塞》与《入塞》是围绕长城之“塞”乐府系列中两个重要诗题,《出塞》诗重在表现塞外征戍的艰辛苦寒之感,其写作经历了三大阶段,形成了“出征——征战——凯旋”的基本模式。艺术上,《出塞》由多个场景情境的切面组合到特定情境的全方位展现,丰富了《出塞》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入塞》侧重表现征战胜利与凯旋归乡的喜悦感怀。二者有着明确的主题分工和重心所在,共同构成唐诗创作进行经典训练与展示训练成果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则皆然”》这篇杂文以“尊古”署名发表于1921年11月3日的《晨报副刊》上,后来收入唐弢同志编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但1956—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中却未收入此文;近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征求意见本)中也未将此文收入。我认为《“则皆然”》应是鲁迅佚文,应当收入新版的《鲁迅全集》中去。这篇佚文为: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客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了“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先是说,认识论的研究必须遵循和贯彻主体性原则;尔后,又把它扩展为整个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到现在为止,主张这一原则中的大多数同志,并未给这一原则以明确的含义。陈志良同志的意见则比较明确。他在《哲学动态》上,先后发表了两篇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1988年第3期上的《释主体性原则》(下面引用时简称《释》文);另一篇是1991年第2期上的《再释主体性原则》(下面简称《再释》)。这两篇文章对主体性原则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对他的观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来商榷,并向哲学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