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才与就业》2013,(3):52-53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来到上海市金山区,处处可见人们各自拿着一根莲湘棒,有模有样地敲打着肩、肘、臂等身体部位,伴着莲湘棒上的铜钱“嚓嚓”作响,形成复杂的节奏变化。这就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打莲湘。  相似文献   

2.
壮族歌仙刘三姐产生已有一千多年,在她长期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刘三姐文化。文章多角度,系统总结、梳理了刘三姐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对其丰富的内涵,从悠久的历史性、鲜明的民族性、多元文化的融合性、广泛的传播性及推陈出新的成长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筱萱  李沅 《金陵瞭望》2009,(12):10-15
上海、苏州、常州、杭州、扬州、芜湖.南京的东南西北方向的众多兄弟城市,甚至西安、洛阳、桂林,近年来都在旅游文化名片建设方面连连出手。坐拥著名风景名胜点90多处.其中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旅游景点69个,人文景观列全国第四位.南京为何还是旅行社口中的“一日游”城市?南京卖点太多,南京不缺资澡.不缺交通地理优势.就是缺一张张奇妙的旅游文化名片,营销城市.引来人潮。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许多理论和观点不仅适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变迁研究,而且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双方使用的方法也不谋而合。但另一些观点和理论上有较大的分歧,比如关于文化人类学家作为变迁计划的促进者应为谁服务的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是否由新教伦理所导致的问题;关于“同化”和“涵化”的定义;关于变迁目的和方向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6.
湘西凤凰县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民族文化特色日渐消退。文化变迁遵循一定的机制,凤凰县民族文化变迁机制主要包括文化传播、文化涵化和创新等。探讨民族文化变迁机制,有助于形成现代化对传统民族文化造成冲击的应对机制,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到文学文本的《刘三姐》,再到彩调剧、电影《刘三姐》,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则凸显了时尚元素。从彩调《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是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在减少,时尚的文化元素在增加;刘三姐的形象被弱化,具有时代感的时尚元素则不断地增强。这种改变折射出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只有建立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发展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文化变迁由感性向理性的不断提升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文化内涵 :对故土亲缘的情感归属、对道德至上的文化认同、对群体本位的价值信奉、对“合和一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变迁与民族性传承互动的特点,指出了这一矛盾的统一在少数民族文明进程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湘西芙蓉镇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在旅游场景下,人们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征用;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震撼增多.但是,民族地区在接受新的“旅游文化”规范的同时,也保持着文化的自主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几经跌宕,但不断升温。二十一世纪兴起的"国学热"与以前的"国学热"有相近起因,但更有不同之处,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国人复兴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俄罗斯族文化生态的调查,总结了这个外来民族文化生态演变的过程,总结出四个阶段,即母文化保持阶段、传播阶段、断列衰退、以及融入当地文化的调适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雯 《今日南国》2006,(12):4-5
6月的北京,骄阳灿烂,绿意盎然,风中传来热情的山歌,一叶满载广西各族人民情谊的“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驶入京城,给京城带来了浓浓的壮乡气息.  相似文献   

15.
乌兹别克人从民族萌芽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民族迁徙。首先从钦察草原迁到中亚,又由中亚向四周扩散。在乌兹别克人民族迁徙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乌兹别克人的迁徙历程,并对乌兹别克人迁入中亚和中国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民族文化根源 ,并比较分析了英、法、日、美、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文化构因 ,分析了民族文化变迁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探析了阻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民族文化因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分析研究处于民族散杂区的枧槽高山苗传统文化中七个文化因子及其变化的表现、特征和内容,进而发掘出促使该文化变化发展和相对稳定的内部机理的主题展开,旨在揭示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仍然保持其自身特点的运行轨迹.交融与交流是文化借鉴和互补的基本方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必定是这样的一种过程,立足民族散杂区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为研究对象,考察传统地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变迁,探讨官方、民间在民间文化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文章以为:一方面,国家权力把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实现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手段;另一方面,民众借用政府行为为民间信仰吸纳正统的文化符号,以达到国家权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从而获取利润.  相似文献   

19.
《金陵瞭望》2008,(23):47-48
南京市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务交通卡”,逐步告别原有公务交通费以现金形式发放的模式,推动公务交通费“透明化”,真正实现“专款专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三姐文化以壮族民歌为载体,融合宗教、民俗、文艺、政治、经济等多种元素,行走于远古与现代之间,为适应新的历史语境而不断嬗变。刘三姐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调适的特性,使其超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