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交往具有交往时空的无限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人际价值评价,带来青少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信任危机、社会责任感淡化等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途径在于优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形塑了一种经由互联网中介的全新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并没有让青少年在陌生人面前止步,相反,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确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出现在熟人之间,还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对熟人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陌生人。而回归分析则发现,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采用网络交往问卷、人际和谐度问卷对广州市大学城内3000名学生代表进行测量,探讨了网络交往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人际行为的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别人发生交往和联系,从而产生人际关系。人际问的各种交往活动,靠人的各种表现行为来表达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人的行为表现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建立中所必需的有机成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必须学会如何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就人际行为和谐的重要性、人际行为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际行为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样性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际观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对于人际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认识,它指导着人们同他人交往、沟通信息和情感,建立人际关系。人际观的建立必须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即要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和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友谊引导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并注意人际交往中人们实际需要的切实满足,人际交往技巧的有效运用和人们在交往中个性的特长与发挥。  相似文献   

6.
青年正处于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和平台,网络交往在对青年人际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当从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道德教育和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人际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人际和谐交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际和谐交往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际和谐交往思想,其中老庄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倡导人际交往的和谐,试图消解人际冲突,提出"慈"、"不争"、"信"、"贵和"等人际和谐交往道德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有利于淡化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有利于正确对待名利问题。   相似文献   

8.
持有高比例市场占有率和活跃用户数量的微信已经催生了微时代的到来,微信用户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男性用户数量接近于女性用户数量的二倍,但后者活跃程度却明显高于前者。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关注朋友圈,在朋友圈内进行人际互动的行为也更加频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女大学生在人际互动前首先会进行自我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事实上,微信的交流功能却不足以加强人际交往。社交网络的崛起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更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于表达,甚至会因为太习惯于微信的交流方式而忘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方法。良好的人际交往状况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促进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个体心理诉求和内在创造性得到满足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人际信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一种心理期待,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较大作用。较好的组织人际信任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相反,较低的人际信任程度会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孤立与封闭、心理状态的失衡、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的下降等危害。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大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360°组织人际信任关系,如大学生自我接纳信任、家庭人际信任关系、领导老师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内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外人际信任关系和网络人际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848名地方警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地方警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困扰程度、人际交谈困扰程度和异性交往困扰程度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方面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困扰程度、人际交谈困扰程度、人际交友困扰程度和异性交往困扰程度维度存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和异性交往困扰程度维度存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英汉言语幽默看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多种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如何借助英汉言语幽默的文化特性来帮助人们成功交际,已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不同特点,包括言语幽默的民族性、宗教色彩以及价值观分析,旨在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使跨文化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工在发展阶段高层次适应城市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断裂,标志着进城农民工人际传播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遭遇系列困境的实质原因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具体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困境、主导价值认同困境和情感信任困境等方面,这和复杂的网络交往环境、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和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疏通双方交往渠道,加强教育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互利共识,促进教育主客体的主导价值认同;密切网络人际关系,重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任的情感基础,以消解双方的信任困境,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客体认知规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人际互动是以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QQ、飞信、论坛等交互工具为载体的新型交往实践形式,以其平等互助的人际交往模式、即时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丰富的海量信息等优势使得网络互动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可能。应分清网络人际互动的主流与支流,破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因素,以此平台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实效性和育人功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促进SNS平台良好运行,运用问卷调查与灰色对比法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认为:SNS平台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交际圈,提高交往效率,优化了交往效果,可以同步实现青少年的自我建构与群体认同;SNS平台也会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应当从规范准入制度、严格监管制度等方面促进SNS平台发展,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试析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就社会结构而言,虚拟社区的诞生是网络社会生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虚拟社区具有非地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由电脑架构而成的网络社会,是由市民与网民所共同构成的二元性社会。网民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网缘。虚拟社区中人际互动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非面对面互动、去中心化互动和陌生人间的互动游戏。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过程 ,更以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全方位地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本文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 ,试探讨网络教育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作用 ,认为网络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和“学生”概念的内涵 ,还使教育中的权力权威资源得以重组 ,从而使师生间的人际交往更趋民主 ,实现了师生行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