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与模糊     
“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道德,只有把它们弄清楚,思想的助产士,在模糊中能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这是康德在1764年学生征文中讲过的一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美与模糊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揭示这种关系,对于美学研究以及艺术美的创造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论诗学中的"知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知性"一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知性概念本身迄今仍为许多人所误解.本文全面梳理了"知性"的哲学史渊源以及它在新诗史上接受与发展的轨迹,并从诗学观念和诗学策略两个方面界定了知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割裂、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就是知性思维方式。知性思维方式运用在研究上,就是把对象进行静态的切割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的倾向。科学研究离不开知性思维,知性思维是必要的环节。目前文学研究大量地倾向于科学化,实际上是知性思维的流行。知性思维的侵入、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导致了文学鉴赏的审美性流失,并严重地影响到了文学观念的理解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知性这种认识能力和阶段进行过不断地探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只有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辩证法的高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这个问题,在认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黑格尔的辩证知性观,主要是在《小逻辑》的“导言”中阐发的。 (一) 关于知性,黑格尔说:“只能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便叫知性(就知性二字严格的意思而言)。”黑格尔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出发,揭示了这种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知性思维的本质。“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言现象经验主体的语言行为者,拥有语言能力的事实无可置疑。这样的语言能力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语言感性能力和语言知性能力。语言知性能力,主要涉及心理过程的语言观念形成与展示,以及语言观念的存在地位与作用。语言观念作为心理经验对象的形式存在,首先源自语言现象的经验,而且它还要表现为一种"自然化"的观念存在。语言观念因为语言现象与自然物的是否一一对应,而被区别为抽象与具体。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知识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所理解的知识观念。黑格尔一方面看到了现代知性思维的有限性,希望通过思辨的理性来克服反映的知性所造成的分裂与对立;另一方面,思辨理性所希望达到的同一性即绝对,并不是无视一切差别和规定性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一种扬弃了事物的规定性和片面性,将这些规定性包含在自身之中的有差异的同一。因此,如...  相似文献   

7.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明确地把审美中的想像力界定为"生产性的想像力"。由此,在鉴赏判断中,想像力的活动就是想像力的自身解放。而这种自由合规律性的活动既相关于从知性概念的束缚中摆脱,又相关于知性发动下的归摄形象的先天综合。它具体表现为无概念的活动和无目的的协调,并且在表象方式上只相关于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在本质主义笼罩下起步,其理论建构的决定论动机、体系化形态和自恋话语倾向制约着学科的推进。这些自律性症候究其外因,乃哲学史上相对主义的知性根源使然,由此影响到内因,则是传统实用主义文艺实践观所带来的知性困境。克服这一瓶颈,务须改进理性,积极借鉴当代科学人文观念和资源,通过范式转换弥补理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是王夫之心性论的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的关联表明了他的心性论与知识论互相作用的方式。首先,他规定了心、性、情诸概念的内涵,区分了心为主宰与性为主宰这两种说法的意义,主张以性做主去规范心的活动。其次,把格物作为知性的途径,强调知识活动对于价值活动的基础作用。最后,认为性是人的全部性质、全部获得的浓缩,从性中紬绎出、伸展出的知识活动才不会退出价值理想的制约。格物知性和由性生知也是王夫之对王门后学的流弊提出的救治之方。  相似文献   

11.
后结构主义对知性文化的解构,主要集中在对知性结构的解构上。无论是人之死,还是世界之死,都是对传统知性结构的深入解构。“人之死”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主体,而“世界之死”则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客体,如此一来,支撑知性文化的传统知性结构就彻底消解了。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认识论理论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这就是力图把主客体结合起来去考察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这种转型是康德开始的。康德把人们的认识分作三个范围或阶段(环节):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以先天的12范畴为框架进行综合统一活动的纯意识,是认识的根本条件。本文对康德的范畴的规定性、范畴的作用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很不健全,检察机关在侦查中的角色模糊、侦查监督的范围规定得不够明确具体、侦查监督的法律效果规定得不具体、侦查监督的机制滞后.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更新诉讼观念,用现代的诉讼观念构建侦查监督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角色,改进和完善立法,强化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5.
知性理论与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性是现代诗在苦闷了若干时期以后始能在表现方法上找到的一条出路。诗歌从传统的单纯抒情转向现代的知性 ,一群诗人由此开始以感情追求思想 ,追求诗中感情的明晰和智慧之美 ,把机智、讽刺感、悖论和辩证性放到诗创作的重要位置 ,这是抒情艺术的一大转折。中国新诗在 2 0世纪 30年代实现了知性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知性诗群”。然而 ,对于知性这个理论的理解至今仍有误区。许多人还认为抒情是诗的本质 ,把知性等同于理性、哲理、逻辑、知识。有鉴于此 ,文章系统地清理了知性理论的渊源和传播脉络 ,澄清了知性的涵义和特点 ,并结合创作实际 ,阐明了知性对于诗歌发展的重要性 ,它的深远影响 ,以及它可能的偏颇。  相似文献   

16.
知性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个环节、独立阶段,在 80年代初中期曾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讨论,但终未成定论。笔者试从哲学史的视界,考察了由柏拉图至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知性思想,目的就在: (1)论证知性的客观存在; (2)凸现知性本身的理论、由来、发展及其意义,从而使我们对于知性有个较为完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他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主要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中,要想在这篇晦涩难懂而矛盾问题最多的部分理清这一理论,其困难是相当大的。这里仅就我的理解,作一简要分析。一康德把主体认识能力分为感性与知性,相应把知识分为直观与概念。在感性直观中,虽然直观形式是主体固有的,但就直观与对象的直接联系、主体的接受性而言,它又是来源于对象的。而知性概念,作为抽去一切感性具体性的形式,不是来源于对象,也不是对经验内容的归纳概括,它只能来源于主体的自发性,即知性活动。这样,康德就把直观与概念从来源上严格地区分开了。但是他又认为它们必须相互结合,因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知性的功能是提供知识得以形成的形式,直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将语言现象视为自然形式的存在时,它所指向的对象就是作为普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内容;自然语言现象的存在说明不可缺失语言行为者的语言感知经验,而语言感知经验的发生则要基于语言能力的存在与应用,其心理成果体现为自然语言现象的各种观念.不论是涉及语言现象的简单观念,还是复杂观念,它们的产生必须出于后天的经验学习,即出于语言知性能力和语言感性能力的应用,唯有后天的经验过程方可带来语言现象观念的存在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荀子既在人禽之别上肯定了人本质在善,又在人伦实践中分析了材性知能、仁义质具、人能思虑,看到了知性在道德教化中可以为善的潜能。虽然荀孟在人性论持不同的观点,但在德可教化的观念上是一致的。孟子向内发掘了人的德性本能,肯定了德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他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前提条件;荀子向外扩展了人的德性能力,在知性的诉求中渗透了情感的因素和伦理的关切,道德教化的价值设计也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宴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皂口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