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李友丰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子孙的跨世纪宏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本文试就黄河三角洲开发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在...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杨玉珍一、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为了推动山东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省政府将开发黄河三角洲和建设“海上山东”列为全省两项跨世纪工程。作为省辖市的东营市既是黄河三角洲的主体,又是“海上山东”的重要构成部分,今后区域开发将围绕“...  相似文献   

3.
2009年,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急需大批既懂得开发建设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将对管理型外语人才、技术型外语人才、商务外语人才和旅游外语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而目前,东营市外语人才发展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知识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制定外语人才战略规划,加快引进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外语人才成长环境,以满足城市当前及将来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旅游具有资源独特性、区位条件优越性等优势。同时,旅游基础条件较差、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着黄河三角洲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开发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应该扬长补短,开发与保护结合。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已经由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共同汇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不断渗透,致使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当然,中国环渤海地区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充分估计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不利影响,并且要对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影响加以评估的前提下,认定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综合优势支持,注重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做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抵御世界经济危机的战略对策创意,以求有效化解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提升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入海方位和冲淤范围的不同 ,学术界将黄河三角洲界定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从地质、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对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过程进行考证分析 ,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现代黄河三角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7,(11)
秋天到了,我和老伴动了环渤海一游的念头。渤海湾有三大美景:辽河三角洲"红海滩"、河北昌黎"黄金海岸"、黄河三角洲湿地,还有大连、营口、黄骅、塘沽等港口,北戴河、蓬莱等风景名胜。秋天这里更是美食的天堂,辽东苹果、营口文蛤、盘锦河蟹、锦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改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河口三角洲中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开发潜力巨大。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改良是开发三角洲的重要方面,盐碱土地改良措施分为:水利工程措施,生物种植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正面临大开发的历史关键时期,建立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必要而紧迫,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为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文献保障的必要途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需要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但目前该地区的文献资源现状是文献信息总量不足、文献分布不平衡、缺乏有效的文献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没有统筹协作,因此,建立地区文献共建共享机制意义重大.建立黄河三角洲文献共建共享机制,需要成立主管机构统筹协调,要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并且要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瓶颈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三个近海三角洲中,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程度、发达程度都无法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交通等多种瓶颈制约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就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创新发展思路,突破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的优势在于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自然生态系统独具特色等,劣势在于文旅资源开发与资源禀赋不匹配、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文化传播影响力较弱、文化消费质量不高等。中央的文旅产业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口少、城市能级不足、文化产业小而散、缺乏创意要素的支撑等是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开发黄河三角洲文旅产业,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二是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传承;三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四是加大孙子文化旅游品牌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五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六是讲好黄河故事,积极推介文旅资源。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多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应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优势、硬件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基础,通过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提供定题服务、提供信息咨询等途径,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竞争弱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战略。区域旅游联动开发以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旅游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黄河三角洲两大主体城市滨州与东营空间邻近,交通便捷,自然条件相仿,旅游资源大同中亦存小异,联动开发条件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可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开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打造精品、联合营销,组建机构、推动合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战乱、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山东等地萧条凋敝,土地荒芜。为开发中原,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进行有组织地“移民就宽乡”。其中,从洪洞向鲁西移民10万余人。由于政府规定同姓同宗不得迁往一地,加之河患、土地占有纠纷及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等原因,使洪洞移民由鲁西再次转迁至黄河三角洲地区。故而虽史籍不见向黄河三角洲移民的记载,黄河三角洲却存在着大批洪洞移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市场机制成熟、经济基础雄厚,推行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条件已经成熟。作为一种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环境经济手段,通过完善相关的排污许可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及初始指标分配制度,培育统一的市场,加强政府监管,必将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开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的移民垦殖,但大规模开发始于建国以后,可分为五个阶段。回顾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既有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教训应当汲取。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应当以史为镜,把确立战略目标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所在,把坚持发展定位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主要依据,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支撑,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把区域协调合作作为凝心聚力的必然选择,以此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有长三角、南有泛珠三角、北有环渤海……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风生水起,区域人才合作也如火如荼开展。各区域在资源整合、信息交流、人才开发一体化等多方面不断发力,竭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黄河三角洲现在已经成为开发开放的热点区域。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必须从发挥基本职能出发,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满足七个方面的角色要求:一是政策的制定者;二是规划的落实者;三是生态的保持者;四是人才的开发者;五是服务的提供者;六是区域发展的协调者;七是公平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9.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保障。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丰富,利用效果显著。但还存在湿地退化、基础设施不配套、湿地研究与监测条件较差、保护和开发存在矛盾等问题。因此,应建立实时地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物资源修复工作,进行资源监测和评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等,以科学合理地管理、利用、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党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认识和实践以及黄三角的客观条件,从确保实现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和转变黄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层面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高效化和生态化的经济形式,非常符合黄三角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努力探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好地实现资源高效、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