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新军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一八九六年建立起来的一支近代化的反革命武装。一九○七年这支武装(即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一百零四人。①湖北新军建立后,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清政府对待湖北新军也如同对待北洋新军一样极为重视。从一九○二年起,湖北新军已成为训练和培养全国各省新军将弁的最重要中心之一,所以当时“各省练兵无不奉北洋、湖北为圭臬,各军将弁无不出于两系。”②同时,这支武装建立后,不仅对湖北人民的革命运动进行了残暴的镇压,而且对一九○三年开始的广西农民起义,一九○六年的萍、浏、醴人民起义,一九○八年的安庆炮营起义,一九一○年的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是清末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两支军队。作为新军编练的主要当事人,袁世凯和张之洞在练兵动机、选拔军官和招募士兵的标准以及治军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左右着两军的政治走向,对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最终出现不同的异化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镇江光复是辛亥革命中一次以新军为主的不流血的武装光复。它是镇江革命党人在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它建立了革命政权和镇军陆海军,迅速扩大了革命范围。因此,它具有不少特点,其中有些特点在辛亥江苏各地光复中是罕见的,在全国也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后者中的革命士兵倒戈打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前者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从袁世凯、张之洞的个人因素来看,袁、张不同的练兵动机导致了迥异的治军之道,进而形成两军相去甚远的内在素质,最终决定了两军不同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清政府意图以新军身体作为突破口,重新塑造军人的肢体与精神.张之洞等领命编练新军的地方大吏,其练兵侧重点与清廷的宏观规划没有完全吻合.伴随文武两类科举制的废弃及儒学至尊地位的坍塌,以往军人遵行并约定俗成的纲常礼仪随之松动,儒学对国人身体的控驭出现连片漏洞.愈来愈多的湖北新军官兵把国运的衰颓,归之于“异种”的统治,“反满”革命话语被越来越多的新军革命党人所接受.张之洞想利用儒学塑造“保国”、“保种”、“保教”的“圣门学生”般的湖北新军,就与时代脉搏难以合拍,其构想最终只能沦为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6.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的西部和湖北的西部地区。由洪湖、湘鄂边、襄枣宜(襄阳、枣阳、宜城)、鄂西北、巴兴归(巴东、兴山、秭归)等革命根据地组成。 一九二七年,湘鄂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秋收起义、年关暴动,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一九二九年夏季以后,组成红二军、红六军,并成立了湘鄂西工农民主政府。一九三○年七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鄂西公安县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由贺龙同志任总指  相似文献   

7.
一、广西新军缘起 1894年,清政府令曾任广西按察使的胡燏(芬木)在小站以西法练兵,是为全国筹练新军之始。1901年,广西巡抚丁振铎“将亲军卫队,挑练西操,此外各营,亦拟渐为推广。”应看作是广西新军的滥觞。1903年,新授广西巡抚柯逢时由江西带来常备军两营共六百名来桂林,委派曾任广西横州知州,对编练新军情况熟悉的王芝祥(时任统领江西常备军补用道)为统带。至1905年李经羲巡抚任内扩充至四营。同年,李将这四营整顿裁汰,节出饷  相似文献   

8.
武云溥 《源流》2011,(17):20-21
熊秉坤(1885-1969),原名祥元,又名炎炳,湖北江夏(今武昌)人。1904年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后任"工八营"革命军大队长。武昌起义期间攻破湖广总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熊秉坤任第五协统领,1912年获授陆军少将衔。后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等职,1946年退役。1949年后,历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9年逝世。  相似文献   

9.
在辛亥革命中,无论是苏州的和平光复,还是南京的武力光复,都与清朝驻江苏的新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江苏新军的组成,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江苏新军中的活动,以及江苏新军在江苏光复中的作用及地位,作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0.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朱明王朝,明末农民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大顺军占领北京仅有四十天就被迫撤出,又由山西退居陕西,第二年又退到湖北,起义军力量遭到削弱,李自成也因地主武装的猝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军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一手编练创建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北洋新军在军制、装备、训练、官兵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近代化水平。承认北洋新军的军制改革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应有的地位,决不意味着否定袁世凯和北洋新军的反动本质及在历史上的反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性民主革命。这样的革命,只有在近代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方有可能发生。考察短时段的辛亥首义须放眼较长时段的湖北新政。湖北新政之兴实业,使武汉拥有一批官办军事及民用工业企业,从而为辛亥首义的成功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练新军,造就了一支既区别于旧式武装,又有别于北洋新军,基本为革命党掌控的精锐之师,以致辛亥首义成为一次革命党人在大城市发动的新军起义;办文教,培养出有别于旧式士大夫,具有放眼世界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效法西方的迫切改革愿望、深怀救国拯民强烈责任感及使命感的湖北新式知识群体,为辛亥首义造就了骨干力量。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和纲常名教,客观上却使新政的种种举措推助了革命,实为种豆得瓜。孙中山曾称当年主持湖北新政的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是将短时段革命的深层动因归之于长时段近代文明积淀的卓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史上,封建军阀閻锡山在山西省的反动统治绵延了近三十八年之久。其开始是因为閻锡山掌握了山西省部分新军,与山西省立宪党人杨善济相勾结,在山西省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时,夺取了山西省都督的职位。那么,山西省新军是怎么编练的?怎么分化而倾向革命的?辛亥革命时阎锡山又怎样当上的山西都督的?这应是研究剖析反动军阀閻锡山祸晋历史上的头几个课題。前几年在邦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  相似文献   

14.
试论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关于组建湘军的设想可归纳为选将、募兵和成军三个方面,现试进行分析如下。(一)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6省,此中,除个别战斗外,几如入无人之境。有鉴于此,奉旨办理团练的曾国藩提出:“今日将欲灭贼,必先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自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主张建立一支可以担负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任务的新式武装一湘军。  相似文献   

15.
12世纪末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对当时的亚欧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就是在蒙古对金战争中兴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割据统治半个多世纪的"汉人地主武装"。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蒙金战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红袄军的李全、花帽军的郭仲元和中原的地主武装张柔、史天泽等;金朝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怀疑反对、中后期放任,而蒙元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全力招集争取,中后期不得不用、却不敢重用;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兴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人民和恢复生产,二是加速了蒙元灭金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了野蛮落后的蒙元。  相似文献   

16.
黄申芗,字少骧(原名黄绍香,字圣养),一八八三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县换绦桥堡黄若芬村的一个贫寒的乡村教师家庭。黄申芗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武昌首义前,他在湖北新军中发起组织“种族研究会”、“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等革命团体。“共进会”汉口总部成立后,他最早加入,并担任主要领导人。在收编会党、发展革命势力和筹划湖北新军武装起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对革命运动最有力者”。  相似文献   

17.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党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举行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创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九二九年党又领导了河南商城、安徽六安等地农民举行起义,成立红三十二师,创立了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一九三○年春,这三个地区联成一片,建立了党的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军正是汉代军中的执法官,汉代以后一度消亡,以至有学者说汉代以后不见军正之名。实际上,在南宋时期,军正却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县域民兵武装最高统帅。南宋军正制度是在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前期主要存在于沿边路份,后期逐渐推广到全国,成为维护基层治安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是政府与地方豪族利益博弈与共生的结果,既默许了豪族控制民兵武装的现实,又将相对独立的民兵武装纳入了国家统治体制,成为国家与地方豪族之间利益的平衡机制,可以说是一项相当成功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1911年武昌首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即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政权。《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一书主要汇辑了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期间以湖北军政府或以其主要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公文,也酌收以军政府下属机构或以其主要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公文,其中包括宣言、檄文、告示、晓谕、照会、命令、章程,法则、决议、条例以及函电等,全书计60万字。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与留日士官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与留日士官生王建华1901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编练新军乃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袁世凯控制了新军中力量最强大的北洋六镇,形成北洋派系,并成为晚清最大的地方势力派;另一方面.在中国军界也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受过新式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