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不彻底、不完整的。在反应—思维—表达—交际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偶然性、局部性、肤浅性 ,语言也就有了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上表现出来 ,交际在模糊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2.
模糊修辞研究着重关注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何利用语言因素的模糊性进行修辞,进而提高表达效果。关联理论把关联性看作制约人类认知交际的基本因素。作为特殊的交际方式,模糊语言行为的修辞效果的产生能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获得较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模糊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现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在言语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在认知系统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制约言语活动(从编码到解码)的机制——模糊机制.言语交际的实践证明:模糊语在语用上有正负值之分,带正值的模糊语能丰富语言的表现活力,因而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论英语语言的模糊修辞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模糊修辞是有效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无论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模糊修辞的踪影随处可见,它借助于不确定语义的模糊词语和在特定语境下表达模糊语义的精确词语等方式赋予并传达出英语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是表达含蓄言语的重要手段,具有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模糊修辞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中发挥委婉、礼貌、幽默等语用功能,使人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更为合适得体。  相似文献   

6.
积极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主观语用策略,是说话人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采用委婉的,多义的,间接的语用手段体现出模糊性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其主要体现为认知、表达及意义映射三方面的模糊。进而从认知语用角度对积极模糊语进行理论推演和例证分析,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突显观和关联理论三者对语言模糊的释解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而建构出以概念整合、突显观和关联理论三者为基础的解读积极语用模糊语的新模式——CBRP模式。  相似文献   

7.
言语得体是语言的最高原则,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并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言语的得体是相对性的,人们的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对言语得体与语言模糊性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言语得体的必要性和语言模糊性,探讨言语得体和模糊语言的应用,提出了为使表达得体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是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有助于日常交际的成功,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作者从认知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的基本涵义、存在的原因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模糊语言,模糊言语是指言语表达中的模糊现象,是语言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运用.模糊言语不仅包括使用模糊限制语,而且还包括运用其他一些模糊词语、结构和非模糊语言形式.模糊言语具有广泛的语用功能,不但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解读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在对模糊语言的特征与产生的原因、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后,认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使语言在交际中更为委婉、含蓄,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模糊美的言语生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伴随着审美表达和审美接受过程,表达审美信息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具有模糊美的载体。发话人和受话人可以利用言语的音同音近、词义模糊、词语理性意义偏离、语法偏离以及创设语境、营造意境等言语方式生成模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在汉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通常可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汉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主要是由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对原文的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模糊既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支撑,分析奥巴马如何在其每周电台演讲中灵活运用模糊表达以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与社交世界,从而产生预期的模糊含义,实现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翻译亦具有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翻译过程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但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翻译目的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而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交际中的语言。广告英语中通过使用一些模糊性的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及动词等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又暗示多重含义,而且广告英语的模糊性也体现在句式的运用上,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给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本文从关联理论交际观的角度,以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为例,分析论证了英语课堂中非言语行为交际成功的认知前提,以提醒教师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思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语境对语义制约的过程中,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对象.静态语境就是传统语境,把语境看作一种客观存在;动态语境就是"认知语境",认为语境是心理产物.语境对言语编码中的语义部分的制约作用体现在:1.语境制约语义单位的选择;2.语境使语义单位被省略;3.语境使语义单位变异.语境对言语译码中的语义部分的制约作用与上面的过程相反,体现在:1.语境使语义单位还原为表达者所选择的意义;2.语境补充被省略的语义;3.语境还原变异义.  相似文献   

19.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0.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文章从分析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以及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由“客观世界→思维→语言”这一人类认知过程顺序推出了它的逆向过程“语言→思维→客观世界”的逻辑合理性。同时,还论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能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倡导:为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应尽可能地使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式。因为唯有如此,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规律才成为可能,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才拥有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