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达成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秘密交易, 而在会议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美国当局既不告知中方上述协定的内容, 又屡压中方同苏方谈判。国民政府则急于了解雅尔塔会议对远东问题有何具体规定, 为此向美国盟友多方打听, 在获悉苏联对日参战的条件后, 蒋介石一方面直接向苏方交涉, 表明中国政府收复主权的立场 ;另一方面劝说美国居中调停, 以便于向苏联施加压力。但在美苏政府已在中国特别是远东地区就对日战争和战后合作问题达成一种妥协的情况下, 国民政府的种种外交努力只能是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2.
1945年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的有关战时和战后远东问题的协议,对于中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较早得知了雅尔塔会议的有关情况,但并未得知秘密协议的内容,他的工作对于蒋介石决定对苏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苏联和美国在雅尔塔会议前后的政策都是一如既往,而雅尔塔会议也将所有的问题暴露无遗,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战略对立,这些也许是导致冷战来临的原因.在许多方面,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战争最后结束了,但事实上东亚的问题和斗争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3.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二战后朗,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苏等大国从当时的现实出发,在肯定了战争形势所造成的既成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妥协而达成的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各项安排。具体包括: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苏联默认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苏...  相似文献   

4.
王恩 《老友》2010,(4):12-12
毛泽东托人看望顾维钧顾维钧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著名外交元老。联合国成立前夕,中国政府要派出代表团去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派谁去呢?根据雅尔塔  相似文献   

5.
冬生 《山西老年》2013,(11):21-21
在二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就战后如何瓜分势力范围大致达成了妥协。然而,中国的东北成了一个“灰色地带”,苏联在这里拿到了大量权益,但美国并没有明确宣布这里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其主权也仍属于蒋介石政府。于是,东北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雅尔塔密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于美苏来说,它符合彼此的东方战略意图。美国以部分中国主权作交易,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和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便达到其称霸亚洲的目的;苏联则从维护本国利益立场出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条件,取得中国东北权益,并据此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抗衡。雅尔塔密约正是美苏双方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即波茨坦会议开幕的那一天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试爆成功。斯大林是在7月20日或者21日,也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在7月24日通告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之前3天获悉这一情报。但是,斯大林没有想到两周之后原子弹就已经派上了用场。在1945年2月盟国于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坚持要求苏联在德国投降大约3个月之后参加对日本的作战。苏联同意了这一要求并签署了秘密议定书。1945年8月初,150万苏联军队完成了在中国边界的集结行动。  相似文献   

9.
雅尔塔会议是夺取和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会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处理战后问题表现出历史的或阶级的局限性。苏联以“安全”和“人民”的名义向毗邻盟国提出种种要求谋求势力范围,美国以“繁荣”名义要开放的世界即一统天下。美苏没有瓜分世界,但都想借助雅尔塔协议实现它们的目标,结果美国希望落空,世界陷于分裂和对抗。历史表明,大国政治与人类向往的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1969年,中苏边界大小摩擦迭起,最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苏联调兵遣将,在中苏边境部署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团,总兵力达到100万。面对苏联的大军压境,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6月13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两三个月之内,即不晚于9月13日,开始边界谈判。7月26日,苏联政府又在一封秘密信件中,建议通过两国总理会晤来解决冲突。苏方认为,中国人只有实际感受到最可怕的威胁,即苏联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之后,才会坐到谈判桌前。8月2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向记者透露,…  相似文献   

11.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12.
刘疆 《南都学坛》2003,23(3):13-17
二战结束后 ,美国杜鲁门政府便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 ,举起反共大旗 ,对苏联进行遏制。然而 ,作为一个实行民选制度的国家 ,在制定如此重大政策时 ,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态度和意愿。为此 ,杜鲁门政府利用媒体不断批评、指责苏联 ,极力将苏联刻画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从而迅速转变了苏联在战时给美国民众留下的良好形象 ,为推行“冷战”政策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综观苏联政府在抗战前期积极援华实际过程 ,其积极援华的原因有五 :一是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战争总形势 ;二是远东形势日趋严重 ;三是苏联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四是以援华为先决条件 ,防止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增长 ;五是以援华抗战为苏日谈判的重要条件 ,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北进”计划。  相似文献   

14.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面临如何处理与旧俄政权的关系问题。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意图取消同旧俄政权的关系,并为此作了努力,其中包括停付庚子赔款、停止旧俄使领待遇及收回旧俄租界、旧俄驻华使领馆等。因列强公使团干涉,北洋政府的行动未取得预期效果;但行动本身对于中国与苏俄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俄建国以后,苏俄为苏美关系正常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对苏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而且美国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设置了重重障碍,也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以及苏俄政府自身的因素,从而使得双方在16年里没有能就建交问题达成一致。除了以上的主观因素外,还存在着因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导致两国未能建交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权的要价,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日记》《蒋经国自述》及《艾登回忆录》都对《秘密协定》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证明在美苏强权政治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通过谈判,苏联获取了比《秘密协定》还要多的好处。《秘密协定》无疑是美苏英强权政治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新中国的成立使其部分破产。自此中国逐步摆脱受列强任意操控的命运,逐渐成长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当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国家间关系指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强权政治的一条道路,但是西方强权政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需要克服很多阻力。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科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始终把握团结友邦的立场,以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和<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的身份全面而及时地介绍了苏联各领域的状况和中苏外交动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展览、放映影片、讲演、纪念会等,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苏文化协会和<中苏文化>杂志成了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阵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渠道,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政策的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