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的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感性活动"这一新的视角来理解人,把人看做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并深入到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从生产力、交往形式和分工等方面,考察了人的异化的各种表现,揭示出人的异化之根源以及扬弃异化之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出于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根源的探求,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出发提出了“爱欲解放论”,并设想了一种以爱欲解放论为主要内涵的非压抑文明方式。这种文明方式倡导一种“新感性”,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存在论的考察来阐明这种“新感性”,通过这种考察,不仅阐明了新感性的基本内涵,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指出了理性存在论的根本缺陷。但是由于这种新感性在存在论的根基处的阐明和检审一再被延宕,使得其最终没能突破理性存在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以产品异化开端,因为产品异化是感性的经济学事实,而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界一般认为,从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是由果溯因,异化劳动其余各规定间的过渡是因果推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感性论,人的感性生命具有二重性,即把自身对象化并在对象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特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认为人与自身的二重关系实现为、并且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前两种异化与类的异化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异化现象与其本质的关系,并且三者只有联系到人与人的异化才具有现实性。概言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以辩证感性论为立论根据,按照由异化现象到其本质、由理论思辨到社会现实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4.
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弗朗西斯卡是反抗父权制度的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权主义者的代表,但是,她最终未能摆脱父权制度的影响。她的悲剧结局表明她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渴望幸福、追求收获是人们发自生命深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呼唤。丰收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幸福的歌声和收获的喜悦,然而迟子健的小说《白银那》的丰收没有歌声只有眼泪。像中国戏曲中的断桥之于白娘子和许仙,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金钗、宝玉之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像美国畅销小说《廊桥遗梦》中的罗斯曼桥之于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小说《白银那》的故事载体是鱼。鱼之于白银那人以及所有主人公,都有着肯定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同时又展示着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理论深化了对人的理解.马克思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而表明人的感性的丰富性,通过共产主义理论表明了人的普遍的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属性即感性和社会性.那么,人权应当以此为基础,其内容应当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生存权,以及为了实现感性的丰富性和普遍性而存有的劳动权和社会权.  相似文献   

7.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西方人从迈开历史文明的第一步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烈的异化意识 ,所以 ,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2 0世纪 ,由于历史现实及人类认识的诸多原因 ,异化这个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石评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进一步剖析了作为一个感性女作家 ,她散文中所展示的丰富醇美的情感世界 ,并由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而使她的散文呈现出清冷凄美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互分离的认识进行了实践批判,矛头直指其对自然科学“唯心主义方向”的抽象解释和人的科学的空洞化理论建构,并力图将二者融入社会历史实践。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始终未能触及作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共同基础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同样无法深入探讨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互分离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的根源,因此,马克思强调诉诸社会历史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来扬弃现实的异化,消除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二分现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建立未来“统一科学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在对张爱玲和她笔下主人公遗传与变异关系的分析 ,遗传指主人公继承了张爱玲自身的某些个性特征 ,传达了张爱玲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历 ,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种带有自叙性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味 ,易为广大市民阶层所认同。变异指主人公对张爱玲及其社会的普遍正常人事的异化 ,作家通过对异化心理及导致其产生的不正常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 ,使作品在感性形象之上充满了对客观社会的理性思考 ,从而引起知识界普遍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老农民》中的韩美丽这一悲剧性的形象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更多的思考。一个被解放的美丽自信的新女性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丑陋的恶魔,韩美丽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韩美丽不是革命投机分子,只是因为她信仰的异化而使她的行为妖魔化,是信仰的异化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文革结束后,韩美丽之类的人面临的是一场心灵的救赎和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对异化的考察并非始于马克思。不同的哲学家对异化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是从全新的视角加以考察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工人与劳动生产活动本身的关系、人与自己的类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的根源归于劳动和资产的对立 ,因而认为共产主义因为完成了对私有财产的否定而使人能复归于人的本质———自由 ,从而克服异化问题。所以 ,异化的反面是自由 ,其中包含着人不再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 (P .56) 克服异化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人的丰富性感性的实现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拥有”这么一种感性。[1] (P…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时代的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是随着人类实践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 ,在传统的人与自然的感觉关系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感性平台———人—机新感性 ,它扩大了人类的感觉范围 ,形成了一个新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的“人对感性对象的依赖”的哲学命题对于认识网络时代的感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对消费的控制,使人的批判性、否定性及个性泯灭;对文化的控制使娱乐性、消费性文化盛行,导致文化的齐一性与片面性而使个性丧失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消费异化的根源是由于科学技术在满足了人不断地对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悄然地完成了对人的奴役;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作为意识形态实现了对人的意识思想的操纵。要消除消费异化,应推进新技术,构建新感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论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分析和描述异化劳动时提出的,它是对劳动本性的揭示.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是以劳动作为存在和本体来规定思想和美的,这在哲学上与形而上学相分离,不再是传统的古典哲学以理性来规定思想,在美学上也不再是受理性规定的感性,而是受存在规定的新感性.这使得马克思美学思想既区分于其他时代的美学思想,也区分于同时代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由此,马克思告别了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而成为一个现代哲学家,并且实现了美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向,不仅丰富了美学思想,也使美学成为了哲学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廊桥遗梦》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与作者沃勒十分相似。金凯即沃勒的代言人。通过金凯远离现代文明的倾向,他对高度商业化、组织化的现代社会的不满以及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否定态度,沃勒表明了自己对现代文明的反叛。个人本能欲望与现代文明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现代文明压抑和束缚了个人本能欲望的实现。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实质上是对个人本能欲望的强大束缚力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理性被异化的历史.处于西方现代哲学起始之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存世界的感性基础出发,创造了"感性意识"这一科学的理性形式,实现了对近代"异化理性"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