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2.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3.
隋代以前的史書中有关于僚人的記載,据初步研究,仡佬族就是从这些僚人中發展出来的。唐、宋以后的書籍中就开始出現了“葛僚”“仡僚”“仡佬”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同一称呼的不同写法。到了明代,有关著作中就明白指出,“仡佬,古称僚”。僚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就是現今貴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由于历代迁移,現在仡佬族的分布是很分散的。根据1958年調查,仡佬族共有二万五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西、織金、郎岱、鎮宁、普定、大方,清鎮、仁怀、水城、遵义、安順、平壩、金沙、兴仁等二十多个县、市和云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的西疇、富宁、广南、馬关、文山等五个县,以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还有一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的僚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僚族是百越的后裔,唐、宋时期,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仍然被一概称之为“僚”,其分布区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即除今广西仍为僚族的主要聚居区之外,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僚族人口,只是分布面在某些地区较广,某些地区较窄而已。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各殊,反映在称呼上也逐渐有所不同了,并开始从僚族中分化出来了一些单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婚姻、丧葬和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东北部足泰族中佬支系群体聚居之地。按传统而言,泰民族中的佬支系群体是与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是同一系属的。犹如今日泰国以中部泰语为国语,而佬人仍操其佬语方言一样,佬人的婚姻、丧葬习俗及宗教信仰在基本佛化的同时,仍残存着其传统的习俗文化因素。一、婚姻习俗结婚,按佬人传统的说法,称为。“有房子”(mi~3 ruan~3)。当某个青年男女结婚了,人们便称他(或她) 为“Khon~4 mi~3ruan~3”(有了房子的人)。这是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6.
一国务院全体会議第六十三次会議討論通过了僮文方案,这是六百多万僮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僮族文字的創制工作,得到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从一九五四年起就已开始进行,在工作中还得到苏联語文專家以及国内汉族語文專家们的具体指导。經过对僮語的普遍調查和研究之后,于一九五五年底制定了方案草案,曾經予以公布,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同时还进行了試驗推行工作,在实驗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了几次修釘。当汉語拼音方案草案公布后,为了贯徹少数民族創制文字尽量与汉語拼音方案靠攏的原則,僮文方案又作了某些必要的修正。因此,现在的僮文方案,不仅  相似文献   

7.
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仫佬族的问题──民族识别个案研究吴国富民族的识别、认定,是个科学问题。本文据史载材料和民族学资料为据,从事实上和方法论上辩证了贵州“木佬”=广西“仫佬”的非是。历史上,“木佬”应与“仡佬”同一渊源。拙文(“木佬”非“仫佬”》①论述...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8所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1951年6月正式成立,现設有研究班、本科、專科、輪訓班、预科和附中六部分。研究班和本、專科是正规的高等系科,以研究或教学民族語文、民族历史和政治專業为主。語文系設有藏、蒙古、侗、僮、彝。哈薩克,維吾尔、苗、傣、柯尔克孜、布依、水、拉祜等民族語文的專業,培养各有关語文的工作干部和研究人才。1956年底在校学生包括附屬中学学生在内共有2,323人。西北民族学院在蘭州,1950年8月成立,現設有語文  相似文献   

9.
阿紫 《民族论坛》2011,(2):44-44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地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11.
操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的壮、布依、傣、泰、佬等族以及操侗水语支语言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族,同源异流,都源于上古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越人。操壮傣语支语言的群体与操侗水语支语言群体的分化,可能是在原始母权制氏族社会晚期。  相似文献   

12.
何平 《世界民族》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 ,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占越南全国人口的 90 %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 ,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 ,人们一般都认为 ,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 ,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 ,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国秦、汉时期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曾经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越”的民族群体。由于这个民族群…  相似文献   

13.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曾对僮族,瑶族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尢以今年七月间,广西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更为深入。现将以往讲座的几个主要问题,综合介绍于次:关于僮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对于僮族原始社会何时崩溃,是否经过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何时确立、土司制度的性质等等问题,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们的意见,尚有分歧。主张经过奴隶社会的同志认为,研究僮族古代社会,要注意东方奴隶制的特点。僮族古代社会发展不平衡,直到十一世纪中叶,还存在三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16.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17.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1988年),主要分布于广西,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九万九千多人,其余散居于宜山、柳城、都安和河池等县市中。 有关仫佬族的族源问题,学者们多以为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僚人有关。这是对的。至其族称,目前接触到的有三:一曰仫佬;二曰伶;三曰谨。这些族称是如何叫起的,含义如何?这些问题,古籍上未有阐明过,我看是这样: (一)仫佬;“仫佬”之称是他称。仫佬旧籍写作姆姥或姆佬;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改称今名,仫佬。对是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古籍上无解,一九八三年版的《仫佬族简史》云:仫佬族的先祖是从湖南、山东等地来  相似文献   

18.
僰不为僚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由是中外  相似文献   

19.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吴国富(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他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地佬族自治县境内,少部分散居在宜州市庆远镇、流河乡、矮山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乡、柳城县古等、忻城县马泅...  相似文献   

20.
俚人、又称里人,即雷人,以后有一支南迁于海南岛叫黎人。这些称呼乃一音之转。俚本为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属于羌人的一支,与黄帝族是亲族。他们由西向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在夏商时代,其族类繁多。后遭商朝的征讨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以南,留居于中原一带的俚人便被编入乡里成为里人庶民。南迁者则与百越族系混合,或与濮、僚杂居,而逐渐成为壮、水、布依、毛南、泰、侗等族。一支则南迁于海南岛而成为黎人加茂黎。一支仍定居于桂西、滇东,成为莱人。历来有很多学者,把俚人归入百越或濮、僚族系,是没有从俚人的族源分布及迁徙等方面深入研究,因而得出某些偏颇的结论。因此,不能单纯就俚人的某些风俗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