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词学家胡云翼称配乐曲的歌词为音乐文学。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诗经》到汉魏六朝乐府诗,它们是先有了诗,然后配上适当的乐曲,这是以乐从词;唐代以来由西域传入的印度系音乐在中原流行,被称为新燕(宴)乐,根据其节奏旋律谱写的长...  相似文献   

2.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歌词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借助于具有节奏和音乐美的语言 ,构成具有诗美的意象 ,表现歌词创作主体强烈而凝炼的情致。歌词的语言节奏和声律音韵 ,只有当它们通过艺术意象或意境 ,完美地表现了创作者内存的感情波动起伏 ,这样 ,也才能产生打动他人心弦的魅力。歌词 ,我们把它分为一般歌词和艺术歌词两大类 :一般歌词是直抒胸意 ,词面和词内具有吻合性 ,词和意具有一致性 ;艺术歌词是婉转抒情 ,词面和词内具有离异性 ,词面仅仅是符号 ,意却隐含在其深层 ,它给人以探不尽的兴趣。下面我们主要以李晓红编的《声乐教程》中的艺术歌词为…  相似文献   

4.
自明代宣德(1426—1435)之后,在中原、两淮及江南陆续出现新的曲调,如《锁南枝》、《驻云飞》、《闹五更》、《哭皇天》、《桐城歌》、《挂枝儿》、《银纽丝》等,它们配合通俗歌词而流行.这是新体的音乐文学,其曲调来自市井新创,不同于宋词词调和元曲曲牌,而其歌词的艺术风格亦与宋词元曲异趣.明代成化七年(1471)金台鲁氏刊行了四种俗曲,即《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驻云飞》和《新编寡妇烈女诗曲》,这标志一种新体音乐文学的兴起.明末冯梦龙编集了《挂枝儿》和《山歌》;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曲师颜自德编集了《霓裳续谱》,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集了《白雪遗音》.此外的民间抄本和书坊刊本尚有《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时调小书并谱》、《新刊南北时尚丝弦小曲》、《西调百种》、《新集时调雅曲初集》、《杂曲四十一种 》、《小曲六十种》、《旧京小曲》等等.这些明清流行的通俗歌词曾被称为“小曲”、“小调”、“牌子曲”、“时兴杂牌新曲”、“时调”、“杂曲”.清代嘉庆年间无名氏辑有《时调小曲丛抄》,以后人们习惯称明清新体音乐文学为“时调小曲”.这类作品极为浩繁而又不易搜集.郑振铎先生曾感叹说:“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只是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古典歌曲《Caro mio ben》,中文译名《我亲爱的》,《Nel cor piu non mi sento》,中文译名《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是两首被广泛传唱的非常优秀的著名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它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音乐表现富有戏剧性变化,歌词内容朴实真挚,从旋律曲调到节奏音型乃至歌词内涵都极富特点,反映了创作者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汉代的鼓吹曲与相和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这里所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以中原音乐为基本,融合边疆地区音乐并吸收中亚等地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初期多半是五、七言绝句诗,随后改变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这里所说的音乐是指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来自民间的音乐主流,而不包括历代朝廷专用于郊庙祭仪的徒具形式的所谓“雅乐”。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6):90-94
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其中存有自度曲17首,旁注工尺谱,这是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人曲谱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在词史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其自度曲尽兴率意,其中《暗香》《疏影》更被誉为绝唱。姜夔作为一个音乐家,提出订正如宋乐工残谱,就俗为雅,从俗乐中学习调法运用在词曲创作中,从民间俗乐中萃取精华,将乐德和美听相融合,进而雅化,是其改造旧曲、自度新曲的主要手法特征。姜夔曲词的音乐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灵动的动象美、清空的意境美、谐婉的律吕美。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传统诗词,与音乐联系密切,无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体式上的变化和诗体名称上的差异,但从古至今,把它作为乐曲中的一部分歌词,却是很少改变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歌词诗集是《诗经》,也就是被称为"不学诗无以言"的三百篇,这是周朝政府从民间收集到的三千多首歌词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乐歌以供专门乐舞机构使用。为显示周王朝的尊严,起着"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作用。这些被后人尊为"经"的歌词诗在当时都能配上音乐曲调而演奏,只因时代的变更,可供宫庭演唱的音乐大都散失,三百篇乃脱离歌词的性质而独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春 《学术论坛》2004,(2):134-137
流行歌曲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 ,具有“谱曲可唱 ,离谱能赏”的审美特征 ,因此必须重视对其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丰富其内容 ;有助于探究歌词文学的艺术本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文学体系 ;有助于作者获得启发借鉴 ,提高创作水准 ;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在进行研究时 ,要立足于其审美特性 ,遵循“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原则 ,要通过比较等方法把握其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柳永风流俊迈,以歌词闻天下。不仅“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①,而且上层社会也盛行柳永词。②北宋词坛的歌词作者,或模拟、仿效,或将其当作词坛(?)敌,都想与之较量一番。王安石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但对于歌词创作,仍甚守旧。他主张按照“歌永言,声依永”的传统进行创作,反对“先撰腔子后填词”③,目的就在于抵制乐坛“新声”,主要是郑卫之声。即使如此,在他为数不多的歌词作品中,仍留下了明显的柳词痕迹。例如他的《雨霖铃》“孜孜矻矻”。这首词模拟柳永而又大大不及柳永。《雨霖铃》是个“颇极哀怨”的调子,柳永以之道别言情,哀伤之中并带怨恨,声情并称;王安石以之说禅理,不伦  相似文献   

12.
吴晓娜 《理论界》2006,(10):176-177
《老校长之歌》是一首前所未有的唱校长的合唱曲,它的歌词内容深刻、丰富;曲式独特,旋法讲究;合唱编配精当。词曲合一,表情达意,从音乐形象的设计上说,是十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论词专文——《词论》是词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历来对它基本持否定态度.前人认为她"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而今天的研究者则从词学发展的角度着眼,认为其词学观是"保守的","她说词的理论却大部分应当批判",《词论》"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阻碍了词的发展".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学术界对《词论》的研究,往往缺乏辩证的观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近些年来,对李清照及其《词论》的研究仍然缺乏持平之论.而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于认识这篇文章本身,而且对于评价其创作得失,乃至如何看待词这种特定文学形式的发展、词坛上革新与保守、婉  相似文献   

14.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旋律的创作既受音乐自身规律的制约,又同时受歌词内容的制约;旋律的建立和发展,总是要抓住歌词最基本的内涵,形象地与之结合,使之从单纯的文学变为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6.
《碎金词谱》共六卷,为清代谢元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所编撰,是一部独立的词乐歌曲集和词乐乐谱资料集。此书的词乐乐谱和词乐资料主要来自于《九宫大成》。《九宫大成》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由戏曲家周祥钰等人尽搜宫廷内外词曲乐谱资料编辑而成,共录唐宋元明清词曲乐谱4600多首,套曲220多套,规模十分宏大。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许善宝将《九宫大成》中所收词乐乐谱160多首辑出,再加上少数辑自他书的乐谱,编成一集,名之为《自怡轩乐谱》。《碎金词谱》就是以《自怡轩乐谱》为底本,修订了其中词曲不分的弊端,又从《九…  相似文献   

17.
简论秦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省)人。他多才多艺,不仅“博综经史”,工诗能文,娴于音律,精于书法,并且通晓兵书、医术,但都被其词名所掩。在文学史上,他是以一个杰出词人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传世秦观词,较可信的是两宋本(宋乾道杭郡本和高邮军学本)《淮海词》的七十七首。此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毛晋本《淮海词》以至唐圭璋编《全宋词》,尚辑有逸词若干首。其可靠程度,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漱玉词》是女性文学范畴,它是李清照一生的体会,具有自传性质。李清照在词作中大胆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超群,高洁,脱俗,纯净,摆脱了男性妇女观的干扰,塑造出女性眼中的美人。女性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而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就已经演绎了女性文学的实质,从今天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漱玉词》,仍会有新的发现。《漱玉词》,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文学。  相似文献   

19.
历来的李词评论者,谈到李词的艺术性,总要谈到其晚期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确能从很高程度上,在多方面反映出李词的艺术造诣。然而,人们往往爱从语言艺术的其他角度对它大做文章,很少从声、韵、调诸方面来捕捉它的音乐因素。这里,仍以这首词作为主要的一例,谈谈李清照词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正>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收入郭老读了鲁实先的《〈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后写的《满江红》词,全集注释说:“本篇在收入《蜩螗集》前未见发表过。”此说不确。据查,这首词发表于1940年8月23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晚版·繁星》,题为《满江红并序》,署名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