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禽”的名词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清词义发展演变的线索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甲骨文中"禽"已经具有了名词"猎物"的意思,但有关辞书对这一问题似未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禽"在甲骨文中的名词用法,理清其词义发展的演变规律,为辞书编纂提供材料,借以说明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西周金文"华"字的字形来看,甲骨文中的"华"字,象束苇之苣的光华。"华"在甲骨卜辞中主要是指一种祭祀名称,其异体或加意符食、酉、皀,或加注声符"往",可以读为"饷",是一种对祖先的馈食之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束苇形这一字形还可用来表示"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莤",即以此为意符。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甲骨卜辞,对甲骨文中的“星”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卜辞中的“星”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因星见天晴,而引伸为“晴”义;一是指天上的星辰  相似文献   

4.
章秀霞 《殷都学刊》2009,30(4):18-21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一书所收录、刊布的是一批珍贵的殷墟甲骨资料,共3000余片.本文校出其中遗漏、标示有问题以及原书未专门涉及的重片136例,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曾被著录于<甲骨文合集>,但原书"重见表"中并未指出的著录重片(83例);二是原书"重见表"中标示有问题者(2例);三是北大"遗失甲骨拓本图版"中曾被著录于<甲骨文合集>者(共37例),以及该书中曾被著录于<甲骨文合集补编>中的著录片(14例).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羡余现象是汉字羡余现象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在形义关系已定情况下,通过增加或繁化构件改变甲骨文形体却不改变原有意义的现象。甲骨文羡余的类型可分为单式羡余和复式羡余两大类。通过研究大量的甲骨文字,发现甲骨文羡余的特点:1.不均衡性;2.甲骨文羡余手段或方式主要表现为累加和添加两种;3.类义性羡余的甲骨文多为会意兼形声字;声符性羡余的甲骨文均有双声符的特点;4.点形构件成为甲骨文写实性羡余和衬义性羡余的主要手段;5.强义。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发现"新说"欲否定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实际上,王从被称为"龙骨"中发现"甲骨文"是可能的.古董商最早售甲骨给王懿荣,而王具备深厚的古文字知识,也是其发现甲骨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的发现开启了甲骨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仑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天树 《殷都学刊》2023,(2):1-6+32
甲骨卜辞的语气副词“其”字,只见于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即还没有成为事实)的语气。而验辞是表示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的语气,因此,所谓“验辞无‘其’规则”是说验辞中是不用语气副词“其”的。笔者在2020年发表的《殷墟卜辞“其”字及其搭配和对举》一文中提出“验辞无‘其’规则”,限于篇幅,讲得十分简略。本文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的补说,以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10.
董延寿 《中州学刊》2005,(6):189-191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河南安阳的传教过程中,因地利之便,对殷墟进行了科学考察.因其深知甲骨文的价值,故不遗余力地大量收集甲骨.是他以十分执着的精神,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在甲骨的著录、辨伪、缀合、断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还培养了一批甲骨考古及研究方面的人才,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但甲骨文中是用"亡"代替此字,"亡"的原始义是:"有"的缺失或不全,这是古人经过大量观察的结果。"無"在甲骨金文中与"舞""巫"共用一个字形,"巫者以舞事無","無"一出场就比"亡"带有更多的抽象与神秘。后来"亡"成为"逃亡"等新含义的专用词,其原始义逐渐让位于"無"。奇字"无"与"無"亦有本质相通之处,最后由"無"作为通行文字来表达这些意思。  相似文献   

12.
胡翼 《理论界》2005,(9):198-199
"水货"这个词语,在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较高,且其含义有多种.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水产品"较为直观,而"从水上运送来的走私物"也是它的一个义项.发展到现在,又有了"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这个含义.而在各个方言区,"水货"所表示的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本文主要通过对其构成要素的本义的分析,来揭示它的具体义项,以及在各个方言区意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说法,赞同助词“之”源自代词“之”的说法,并对此展开论述。认为甲骨文中的代词“之”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谓词性的,这两种“之”都是助词“之”的源头。文章具体分析了由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向助词“之”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中"和"原"都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中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意为原野之中.后来,"中原"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成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和历史文化概念,其内在意义也因此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尚书·周书》所载的殷商事可借助甲骨卜辞得到验证,但贸然的两相对比极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通过与甲骨文类似的辞例比较,《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实与甲骨卜辞中的“成”无关,亦不指“成汤”,而且句中的“成汤”与“帝乙”还存在先后的等级落差。“自……至于”的辞例不仅具有表示落差排列的义项,其中也往往添加“卒”“皆”“撤”等一类的范围词,《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就属于这一类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洋 《理论界》2005,(11):186-187
本文比较、分析了副词"都"的义项的几种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按照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以及词汇本身的语法特征把"都"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即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并通过对"都"的语义指向特点的描述,着重考察了作为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字的意义生成以"取象"为基础,是一种介于文字符号和艺术符号之间的混合物,既具有文字符号的全部功能,又具有艺术符号的审美属性。作为卜辞文学的载体,甲骨文字以其诗性的"取象"内涵促进了卜辞文学意蕴的生成,甲骨文字之美是卜辞文学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甲骨文中常见的“”,应释为“囟”。文章把古文字考释方法中的辞例推勘法和现代语法学之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囟”字的意义和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囟”应读为“斯”,“囟”跟古文献中的“斯”一样,都用在假设复句后一分句之首,表示在假设条件下的结果。文章还把周原甲骨文中的“囟”跟殷墟甲骨文中的“此”、“”、“延”进行对比,认为这四者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出的花园庄东地甲骨,本文认为,甲骨文的""应是"祐"字,在卜辞中用于祭祀。甲骨文中的"鬯",前人多看作祭祀动词,本文联系卜辞多省略的特点,认为"鬯"并无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