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老“海归”PK回国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海归”崇尚“魂商”,“新海归”追求个人价值,他们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新海归”、“老海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成了人们对不同时间段留学回国人员的习惯称谓。新、老海归在学业、成才、就业、创业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新海归”们最想要什么?面对后起之秀们的冲击,“老海归”们又在想什么?由此引发出一场“新”“老”海归的PK。  相似文献   

2.
出去时千挑万选,回国后千差万别。“海归”们抱怨缺少慧眼的伯乐,殊不知用人者看他们时已经掠去了那道曾经十分耀眼的光环。那么,如今的用人单位最青睐哪一类“海归”呢?这些“海归”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哪一类的海归最好就业?  相似文献   

3.
10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元;5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到异国他乡求学“淘金”,其中博士、硕士等高技术人才占相当比例。如今,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他国已站稳脚跟,有的学有所成,成为令东道国同仁也很眼馋的学术明星、技术骨干。但每每与他们谈起感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看见的却是颗颗爱国之心,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特别是我国对“新移民”“海归”政策改变后,海外学子更增添了报效祖国的信心,相当一些人先后回国,有的正在打算回国。  相似文献   

5.
“海归”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是在中国上学,还是在外国上学?是做个有中国血统的洋孩子,还是做个有外国背景的中国人?请听俞敏洪与徐小平的一席谈。  相似文献   

6.
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7.
2003年留学回国人士首次突破2万,他们的就业与发展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于是有了“海归”变“海待”一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沿袭高阶梯队理论逻辑,探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海外经历与企业创新决策之间的关系。但是,“海归”高管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却鲜有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企业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众多积极主体之一,“海归”高管的双重社会资本优势如何在创新激励中发挥作用,其人力资本价值走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投放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高阶梯队和社会资本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高管“海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理,检验了企业产权性质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资源松弛状态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海归”高管与人力资本优势、与企业创新投资等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与本土高管相比较,关于企业的研发投入,“海归”高管的意愿性更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表现更明显;资源松弛在“海归”高管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海归”高管增加了企业资源松弛度,进而提升研发投资水平。通过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获取2008年至2016年期间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5个研究模型分别用以度量“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企业产权性质”对“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企业资源松弛度”在“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效果十分显著。企业聘用“海归”高管后,R&D投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的积极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更明显;“海归”高管通过增加企业资源松弛这一中介路径推动提升R&D投资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雇佣“海归”高管的企业,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高于没有“海归”高管就职的企业,企业“海归”高管在高管团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海归”高管早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其海外工作的经历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更明显。研究结论从企业创新的视角揭示了“海归”高管的创新驱动引领作为独特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从企业自底向上的维度提出了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海归”真的贬值了吗?答案是“NO”。有专业优势的“海归”是不会贬值的。那么,如何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呢?其实很简单。留学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在留学前就能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就等于在出发前吃了一颗“定心丸”么?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创造难得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薪水的职业机会。因此,学好“世博”专业将大有可为。从世博人才的国际型要求来看,通过留学可以加速成为国际型人才。对留学的同学来说,三年的本科,两年的硕士,转眼就已经是2009年了。2010年,你可以凭借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世博会上一展身手。  相似文献   

10.
荣郁 《21世纪》2007,(7):21-22
5月27日,一场事先经过多种渠道宣传的有关留学人员归国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北京召开了。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回国就业的人也与日俱增,这些在国外或多或少镀了一层金的“海归”们在国内是否能够顺利找到饭碗?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业形势是否比国内的毕业生乐观?参加了这场招聘会就能略之一二。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时代下的南非,依然存在着种族隔离制度这种殖民思想残余,但从“开明总统”德克勒克开始,我们看到了作为政治精英的他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责任担当。本文试着从德克勒克到祖玛统治下的南非开始,管窥这些政治精英在南非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绅士阶层是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晚清绅士阶层是在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下而衍生出的新绅士阶层,其中的“新绅士——立宪派”影响很大。他们以东南地区实业家为骨干,主张实行立宪,强烈要求参与政权。但清王朝对他们只是欺骗和愚弄,不愿在政治上给他们一席之地,于是他们在反清浪潮中最后选择了抛弃清王朝。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11—2018年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归”董事会能够有效地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即相较于非“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更低,而且“海归”比例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也更低,这一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同样成立。通过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下的拓展性检验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审计监督在“海归”董事会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产生了调节效应,即信息披露程度越好、制度环境越好、审计监督程度越高,则“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某国际著名跨国企业要招聘一名策划人员,工资、待遇、福利都非常具有诱惑力,为此众多博士、硕士、海归学者跃跃欲试。可是一个个精英参加完面试后,都忿忿不平,说企业在折腾人,这出的是什么题目,是不是老板连小学都没毕业?总之先前进去的所有人员都落马了。  相似文献   

15.
精英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要解决的时代主要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 ,新精英是由于时代问题的新而产生的角色的新 ;二是指知识分子 ,新精英是指当代知识分子地位作用的新。新精英具有高知识性、高市场性、高增值性 ,是“知识就是财富”的代言人 ,是“我创造我存在”的价值观的体现者。分析新精英形象可以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作用、价值取向 ,可以认识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观念变更  相似文献   

16.
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全面论述海归人才群体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揭示海归人才群体已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开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生力军的作用。并对海归人才引进、使用存在的新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侧重点是“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近几年想当然地以为“海归”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而且必然是高薪的。也是这种想法促使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异国求学。正是这种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的大批量投入,使他们形成回国就业的高期望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国内产出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扫描新职业     
“精益生产师”是干什么的?“信息安全师”又是什么职业?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新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去年,上海总共发布了65个新职业。今年,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发布了37个新职业,而据劳动部门透露,他们今年的预计目标将是100个新职业。近两年来,“新360行”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为此上海还特意在各行各业中发展了3000位专家,来及时捕捉“新360行”。  相似文献   

19.
公司招收了一批应届毕业生,按照惯例要对他们进行半个月的培训。第一课,由公司党委书记上课。书记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大家不解地摇头,有人小声地说:“水哪有什么形状?”书记  相似文献   

20.
海归在常州     
蒋毅  李昕  马剑浩 《华人时刊》2007,(11):56-63
亮丽的“海归”风景 一批“特殊的人群”,演绎着一条“独特的路径”:头顶博士头衔,往来于国外先进的实验室和常州留学生创业园,一项项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转眼变成了高科技产品,“智慧经济”让他们——梦圆常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