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区小莹 《探求》2007,15(5):34-38
目前,中美向外界提出两种不同的世界和平发展理念,分别是"和谐"与"民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这两种理念的根源、对和平的理解、实现和平的手段等方面,洞悉它们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有助于探索一种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在新时期中国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新主张,是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外交模式。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渊源。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中国建设好"和谐社会";其次是积极推动"和谐周边";最后逐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蔡亮 《创新》2014,8(5):40-46
共生性国际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组合状态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都意味着共生关系的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持续迈进的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积极建构和平共生理念,并着眼于推动国际体系朝和谐共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中国与时俱进地推进"和平中国"理念的建构,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打造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重申,我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党中央继十七大以后,对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再次确认。从2004年4月博鳌论坛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和平发展道路的官方表述,到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完整定义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至今,和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明确的国际战略选择。本文以和平发展国际战略题目为核心,择要梳理学术界对相关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 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和平崛起的要旨在于解决国内问题,增强综合国力;对外要求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东亚安全合作要求各国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共同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积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和平解决东亚热点问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天然要求.和平崛起与东亚安全合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理念经历了从和平到和谐的飞跃。从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共处、不称霸"、"建立国际新秩序",到90年代中期以来过渡到和谐,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谐理念是对和平理念的继承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自信,是我国应对国际各种怀疑甚至敌对思潮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确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质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现实可能性。坚持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相互依存的深度,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制约了霸权主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发展,一些新的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吸收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又着眼于本国实际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中.  相似文献   

10.
张鲁宁  张芳 《社科纵横》2009,24(10):20-22
新中国的60年,是和平发展的60年。从“社会主义工业国”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主张和平发展,是合乎国情适应世情的必然抉择。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历史性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晓杰 《探求》2008,6(1):8-12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透析世界历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赵焱 《社科纵横》2009,24(4):5-8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其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人们尤为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强势的发展以及日益强大的国力,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会摆脱昔日西方发达国家侵略扩张之路吗?和平崛起可能吗?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能否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国如何为和平崛起打开通路?如何化解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歧义与矛盾?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旨在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观.以期更多的人因了解中国文化而更加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4.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它基于"和平"的概念,它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环境中,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独立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甲午战争至今,东亚经历了以"殖民、战乱、革命"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战、竞争"为主的60年。未来东亚是走向"安全、合作、统合"还是"对抗、冲突、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东亚战略格局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重大变动。目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某些做法,与甲午战争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内阁有相似之处。这预示着未来十年日本国家模式转型有脱离和平发展道路的危险,使中日矛盾再度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国需要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变化中的日本,加强协调,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6.
"和平发展"乃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确认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宪法历经数次与时俱进的修改,"和平发展"战略实施模式也屡经历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所调整。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部宪法的条款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指出"和平发展"虽然仍未明确写入宪法,但是始终蕴含于宪法之中。本文认为,只有在适当时候,将"和平权"载入宪法,修订一部"和平宪法",才是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战略边疆指的是一国影响力所能实际控制的战略空间。在国际政治中,战略边疆具有特殊的效能,例如维护国家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国家海外利益等。本文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应该高举发展、和平、合作的旗帜,依据国家实力、利益分布等因素构造自己的战略边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英国在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和平解决内部冲突的必要性,也逐步学会了用和平的方式来改变政治制度,先后通过17世纪革命、“光荣革命”、第一次议会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最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确定了英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英国的和平变革历程是缓慢的,但是改革的步伐却是坚定的,从未出现过反复。英国的改革模式与和平发展之路非常具有典型性,它说明政治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进行。  相似文献   

19.
辛石 《日本研究》2005,(2):94-94
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展示近年来研究“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学术成果,展望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前景,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及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中日学术交流和中日友好事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沈阳联合举办“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公开出版。对研讨会有学术兴趣的专家、学者,可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系,我所将奉上会议邀请函。电话:62202254,传真:62202253,电子信箱:japans…  相似文献   

20.
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是发展友好合作,还是竞相寻求战略优势压倒对方,将关系到整个东亚的稳定与和平以及一体化进程。东亚地区合作的浪潮给中日两国提供了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21世纪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