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制度文明的发展与中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本文认为 ,从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发展的脉络进行历史性考察 ,可以将制度文明划分为以权力制约权利、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3个重要阶段。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 ,使人类社会真正开始步入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历史新阶段 ,从而使制度文明出现了历史性飞跃和跨越式发展。为提高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政府应制订行政公开发展纲要 ,将行政公开法律制度的建立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制度缺陷多、分散零乱等缺憾,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开适应WTO对我国政府透明化的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有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强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提高行政机关的效率。现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阶段,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行政公开制度作为衡量国家法制化程度的一重要指标,正被专家学者认真研究。目前我国行政公开制度还有一些明显不足,比如,行政公开的范围狭窄,行政公开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对我国行政公开推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行政公开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公开的救济制度依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我国行政公开的法定救济途径应包括自我补正、国家赔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一是自我补正。依法公开自己的行政行为是行政公开主体的法定义务,应公开而不公开或不应公开而公开都是一种行政失职或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后,行政主体有义务进行自我纠正,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开原则是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张而形成的一项在程序上限制行政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行政法基本原则。其内容应包括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及其过程的公开和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的公开。我国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后者的体现,今后的立法还应弥补前者的空白。在行政公开原则实行的过程中,为了节约行政公开成本,应充分利用电子化的公开方式,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行政公开的效率。行政公开的范围确定上,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合理平衡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让人们对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诸多“阳光”制度有了更强的期待。将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初步确定了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行政法治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于政府来说,  相似文献   

7.
阳光政府是透明的政府、温暖的政府,其本质是执政为民的政府。透明,决定了政府要实行政务公开,使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温暖,决定了政府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阳光政府对社会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限制滥用职权,便于监督,减少或遏制腐败现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资源向最能发挥效用的部门转移配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有可能避免腐败。从现代行政管理发展趋势看,实施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  相似文献   

8.
<正>一、正义、法律、法律正义的概念所谓正义,指的就是公正的道理。纵观古今,正义的含义相当多,其中不乏有公正、公道、公平、公理等意。到了古希腊,正义甚至具有了神圣的性质,可谓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被看作与强力和暴力相对而言的,是与弱肉强食相对立的社会价值,同时具有秩序的含义。所谓法律,指的是法律的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了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判例、习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行政诉讼本身的特征加以分析,根据诉讼第三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将其划分为行政主体型、行政相对人型以及行政第三人型,既保证了法律关系的逻辑连贯性,又便于法官判断,同时也有利于诉讼第三人明确诉讼自身权利,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发挥其最大效益 ,方便广大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 ,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本文论述了我国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立法 ,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公开 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66年瑞典以出版自由法第一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文书公开制度,使公众拥有了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两百年后,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其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泰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大小强弱国家一一立此法。至今,全世界已有40余个国家制定了信息公开法。信息自由权被国际国内法律所确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在全世界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阳光工程",让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的行使都在阳光下进行。对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实行中却与档案管理制度发生了冲突。若想很好地推进政府公开制度必然会对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条例提出挑战;若坚守档案管理制度,则不利于广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我们必须在这两种制度间找出一个平衡点,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都能得到良好地推行。下面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如何优化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3,(23):15-15
6月1日起试行的《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从"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信息公开、社会矛盾治理与化解"等8个方面,首次对政府法治化程度进行量化考核。其考核指标量化为:对社会公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答复率和答复及时率要达100%。5月31日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  相似文献   

14.
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籍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一种主要制度安排,是管理行政的制度典型。本文概述了行政审批制度的历史来源和理论含义,在分析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合理设定审批权限,清理审批事项和范围;法定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实行公务员轮岗制等有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卿裔 《决策探索》2004,(1):15-16
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和发展成本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个突出问题。政府机构运行和发展“不计成本”,现行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方式缺乏科学、系统的行政评价制度,是行政成本和发展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确定政府或某一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和发展成本是高还是低,甚至不去关注政府支出,或只算看得见的支出部分,行政管理中巨额的隐性成本往  相似文献   

16.
所谓档案行政执法公示制,就是把档案行政机关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管理职能、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及违法责任、社会监督形式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昭示,以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的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法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行政执法公示制逐步成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发行职能的基本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档案行政执法公示制,既是对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化和发展,又是对档案行政执法责任的升华,它将承诺制与优化服务融入其中,体现了档案行政执法自身的特点,是深化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08,(14):18-18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出台《诚信政府建设若干意见》,从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务承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诚信政府考评等13个方面着手,推进诚信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8.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是行政执法主体对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裁量空间,根据裁量相当原则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以及执法范围等情况,理性分割为若干裁量格次,每个格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并依据行政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悔过态度,处以相对固定的裁量种类和幅度的必要条件的一种执法制度。目前中国在各地区都出现了基准制度,但这些基准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且仍处于试行阶段。针对行政裁量基准制度进行研究,能有效遏止行政裁量权的滥用,将行政裁量权力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为我国的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法律性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法律保障。本文从研究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实行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必要性,并针对现有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完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总结了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将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对这些公开后的政务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是比政务公开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对政务公开信息的利用,公开了的政务信息就可能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