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电影无疑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影片名的翻译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也是电影翻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电影名汉译进行解读,旨在分析翻译策略及翻译差异的原因,从而加强理解与宽容,促进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八十年代末几部代表性的都市电影的解读,考察了新都市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文化想象。这些影片呈现出与建国后都市题材影片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想象方式,也喻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对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拥抱姿态,新主流都市电影无疑提供了对这一进程的可贵的文化纪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八十年代末几部代表性的都市电影的解读,考察了新都市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文化想象.这些影片呈现出与建国后都市题材影片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文化想象方式,也喻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对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拥抱姿态,新主流都市电影无疑提供了对这一进程的可贵的文化纪录.  相似文献   

4.
正在Facebook的页面下方有一个小方框,经常显示某部电影的简短台词。扎克伯格非常喜欢看电影,于是就想到把一些寓意独特、个性另类,甚至莫名其妙的电影台词放到Facebook上。比如:"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什么样。"这些台词自然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大家竞相讨论台词的意思,虽然有些解读很离谱,甚至与原意南辕北辙,却营造出一种兴趣盎然的气氛。  相似文献   

5.
正该书通过对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等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包括现代派、先锋派、"第五代"电影等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述之以极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语言,提供了一种不作者:张旭东著崔问津等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电影《大事件》的解读,分析了在这个资讯时代,媒体舆论的博弈双方进行议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由此推及当今企业的媒体公关,对其进行媒介管理与舆论引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确切地说,它是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中发展出来的。1971年,琳达·诺克林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作为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领域对男权发起的挑战。此后一直至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艺术创作的领域,越来越深的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艺术家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解读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曾被改编成电影。这样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中还有很多。这些作品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折射出明代女性新的婚恋观。这既和明代新的社会思潮有关,也和作者独特的情教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余戈 《领导文萃》2008,(12):65-67
2007年岁末,电影《集结号》火爆全国影院。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影评观感四起。作为一部出色的战争片,《集结号》从军人与战场的角度该如何解读?这篇文章或许会带给您一些别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丁雨 《决策探索》2005,(7):41-42
5月9日的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China‘s Cencury)》为总题,用了21个版面进行密集报道,从政治、经济、商业、教育、电影等多个角度解读当今中国。本文是该组报道中的封面文章。  相似文献   

11.
女性形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成为不同性别观念交汇和冲突的焦点,而作为国外中国学研究内容之一的中国女性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将以中国近代最大英文期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中有关中国女性描写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更加深入的挖掘与解读,揭示这些文章中所建构的十九世纪中国女性形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从而阐释传教士们对中国女性认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揭示该形象对中国二十世纪女性解放思潮产生的影响及在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根源,从而加深对汉学在西方世界发展的思想史根源的认识。此外,研究英文报刊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更促进了对传播学领域的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将军的女儿、国际媒体人、基金操盘者,到愤怒的辩护人、专业政治工作者,雷倩的前半生,充满戏剧性的角色转折,她怎么看待自己的百转千回?当前台湾政治的骇浪惊涛下,她又如何解读女性的政坛闯荡?  相似文献   

13.
高李莹 《办公室业务》2013,(13):226-227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获诺贝尔奖,其作品最引人关注的是她对女性的描写和对她们生存的关注,尤其是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在《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有充分体现,以下文章将对多丽丝.莱辛、后殖民女性主义以及多丽丝.莱辛的《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做一次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汤涌 《领导文萃》2013,(14):68-71
发型上效仿高级干部、主流画报和电影中的人物,在朝鲜是比较安全的行为,不过最安全的还是选择理发店推荐的国民发型一条英国《每日邮报》2月21日发表的、关于朝鲜政府指定发型的报道引起了外国读者的兴趣,平壤发来的照片显示,朝鲜的理发店里有18种女性发型和10种男性发型。  相似文献   

15.
钟一 《经营管理者》2013,(5X):362-363
战争电影一直是电影市场的重头戏,在这里面,好莱坞类型战争电影和现实主义战争电影一直相互影响并发展着。此篇文章根据对好莱坞类型战争电影和现实主义战争电影的分别具体分析,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特点和共通之处,谨此得出一些关于战争电影的个人随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以阳来象征男性的活力、清新、刚强、崇高;以阴来象征女性的安静、隐秘、纤弱、柔媚,并把这两种不同性别的特点分别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如此说法俨然成为两性魅力的要旨。然而,时代不同了。两性之美有了迥然不同的解读。就现代女性而言,她们常常融合两性之美的精华,塑造出体现时代之美的骄人魅力。  相似文献   

17.
有关城市电影营销的研究较多,但较分散,需要一个整体全面的框架。这就需要首先从电影、城市、营销三个层面对城市的电影营销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以电影的媒介、艺术和信息三重复合属性,对应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和刺激欲望。将电影拆解为字幕、台词、场景和情节等营销手段,对应营销城市不同层次的元素。根据最根本的电影方与城市方的关系不同,对应内容营销、原生广告和植入广告等不同城市电影营销类型,进而为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不同的城市电影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续集电影为研究情境,探讨了电影制作经营方如何通过科学的电影续集片名策略,来提升观众的观影意愿和电影的市场表现.通过两个消费者实验和美国电影市场1960年~2017年的电影数据,研究发现,续集电影采用文字片名策略(vs.数字片名策略)会促使消费者有更高的观影意愿,想象可达性发挥中介作用.但是这一关系受到电影题材的调节,前瞻性题材的续集电影使用文字片名策略会产生更高的观影意愿,而回溯性题材的续集电影使用数字片名策略会产生更高的观影意愿.对影视产业如何采取不同的续集影视片名策略,从而打造影视知名品牌提供了战略启示;为更广泛的文化产业的品牌营销也具有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吹破牛皮     
一个很差的作品,对读者而言的差,如小说或一首小诗,在评论家一通阐释之后,变成标志性的了。一部很差的作品,对观众而言的差,如电影或电视剧,在评论家一阵解读之后,变成划时代的了。这不是一件两件的偶然,而是在商品时代最为常见的景观,这种情况的概率不低于在阶级斗争为纲时代把优秀作品判入毒草的概率。(这里边有什么联系倒没研究过,提供一个项目给有兴趣的朋友写论文。)  相似文献   

20.
在1964年毛泽东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没有实现,在性别权力的关系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始终没有多大的改变。过去和现在,女性都受到一种特别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来自于男性世界的“观看”。女人就像一道被观看的风景,被动地承受着男人的目光。这是一种看与被看、审视与被审视的关系,其中始终是男人处于主动,女人处于被动,女性的主体形象在这种关系中模糊了,被无情地等同于“物”。尽管世界范围内的女权主义运动此起彼伏,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仍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商业社会的各种文化文本,都在强调这样的事实。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