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业都在反思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得出的结论是,造成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的根本原因是风险管理的流动性不强。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危机还为集中显现,但是在此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预警,未雨绸缪。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简要探讨,以此来进一步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创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复杂和多变。这其中,流动性风险因其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也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探讨我国现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给出了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对如何治理流动性过剩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本文认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流动性风险使得诸多商业银行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纷纷倒下,本文在给出流动性风险的界定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出了建议。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那些无固定收入来源、信用等级较差的购房者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还贷款,致使投资者对以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产品的按揭证券组合  相似文献   

5.
美国硅谷银行因“流动性不足与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关注。流动性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的最致命风险。文章针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当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一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纷纷倒闭。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断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之本,它不仅关系到单个银行的存亡,更牵连着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而流动性过剩更是被视为导致潜在通货膨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加大、超额准备金攀升、金融市场利率走低等。笔者通过对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孙昱 《经营管理者》2013,(30):17-17
流动性风险监管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成为金融业监管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受流动性风险的偶发性和监管的复杂性的影响,流动性风险监管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表明,由于流动性自身的特点,其与分业监管体制的矛盾在加深。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流动性监管体系符合我国较为特殊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流动性管理特点,也是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义务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危机频频发生,金融市场渐渐显露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危机发生时,市场上呈现出流动性消失的现象,即流动性黑洞。本文通过简单分析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的形成原因,为金融危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菲 《经营管理者》2013,(12):50-51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之一,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银行流动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了近几年中国农业银行的财务数据,从四个方面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在对中国农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银行提出应对流动性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主要可用来解决金融机构"存短贷长"、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建行在2005年底发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揭开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序幕。但是,由于金融体制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负债结构、盈利模式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陷入了流动性困境和标的困境,进而缺乏动力。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  相似文献   

12.
张可 《管理科学文摘》2009,(29):353-354
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存贷差的不断提高,国际外汇储备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多集中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困难,本文从流动性过剩问题出发,进而讨论了其过剩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到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下降的缓冲作用.研究发现,良好的流动性能缓冲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下降,而且民营企业对流动性的缓冲作用依赖更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企业对流动性缓冲作用的依赖会减小,并且民营企业对流动性的缓冲作用依赖更强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这说明,金融发展能减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替代流动性的缓冲作用.本文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拓展了商业信用供给的相关研究,并对金融发展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要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经营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关乎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但目前,国家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居民存款储蓄也是源源不断,这使得商业银行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为了有效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确保银行资产高度安全的同时,要有适度的流动性,可见,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目标和终极任务。下面本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保证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性”分析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统称为“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和矛盾。协调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难点。本文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指标体系涵盖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将银行经营绩效层层分解为具体的财务报表数据,合理解决了同一指标在对“三性”产生不同影响时的评分问题。将“三性”之间的制约矛盾量化为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表现突出,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也已显现,人民银行充分利用了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家金融机构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着力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合理化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8.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商业银行在央行结算账户上的资金,进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的一种干预方式。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通过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本国经济衰退,缓解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了生产、消费和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次货危机引发的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在流动性螺旋中的演变给流动性风险监管带来了巨大冲击,从宏观架构、监管模式和具体监管方法上无不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提出了全球金融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变革方向,包括应该作出的相应变革和已经正在展开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作用的争议.本文探索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由系统流动性视角实证分析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市场数据和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后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市场危机的传染效应,加速证券价格的下跌.进一步的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传染效应的作用途径后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证券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趋同,加速了市场危机期间证券的流动性枯竭效应,从而解释金融危机期间证券价格循环性下跌与流动性枯竭的现象.此外,经过样本分离等稳健性分析后,非金融行业以及不同产权情况同样存在上述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