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产生及法律实践有其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心理和政治基础.明初所谓"重典治国",其实就是重刑治国,其重点在于重典治"吏".然而,尽管明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严酷无比,但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人治大于法治,"重典治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害的后果.它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是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痼疾,就必须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丑闻迭出,重典治乱已成食品安全治理之共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期间的讲话表明了国家重典治乱的态度与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虽然对我国食品安全丑闻做出了法律回应,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却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食品安全犯罪之法律归属及客观要件的分析入手,提出应将食品安全犯罪列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范畴,并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客观要件予以扩充:应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的"掺入"行为扩大为"使用"行为;法律界定应将食品添加剂纳入"食品"的概念范畴;强化专供特定人群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习式特色"的反腐倡廉思想.这一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是"腐败事关生死存亡",思路与举措则是治标与治本.通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对腐败现象治标;通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发挥巡视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坚定理想信念,构筑'不想腐'的思想防线"来治本."习式"的反腐思想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梁启超借助西方进化论,将中西社会差异诉诸"群"之内在构造原理差异,并运用"家族"、"公私"、"家国"、"治乱"等本土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结群规则"和"构成原理"展开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社会论".其对中国社会自身特质的深层次认识,对于中国研究"本土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史家们每每以让步政策来阐述朱元璋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至于洪武年间对人民实行的“重典之治”,则很少提及。还有的人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尚未对明初法制做全面研究,就从“让步政策”的结论出发,把明初的“刑用重典”解释成“治官不治民”的。我认为,这种笼统地谈论让步政策而不能正视明太祖朱元璋“重典治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明初对劳动人民到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呢?为了揭示事实的真相,就有必要对朱元璋的重典政策与让步政策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曾哲 《江汉论坛》2007,(6):56-60
中国农村问题关乎民族的治乱兴衰.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部署和既定目标,绩效依然难以彰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 "二元结构"制度即一纸户籍管理"条例"直接剥离了城乡居民均衡平等的发展权,遮蔽了广大农民的正当权利,阻却了城乡间公平正义、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科学管理和民主宪政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预警及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强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在社会生活领域健全信誉体系,在市场管控过程中充当"信息桥",修重典,促举报,建立快速应对机制,部分消除信息不对称因素对食品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任的信息平台,一个安全的食品市场.  相似文献   

8.
赵天宝 《兰州学刊》2007,(6):182-18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拳惩治腐败.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贪吏"的做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中国实际,文章对如何重拳惩治腐败提出四项举措,其核心是让执政官员崇尚法治、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9.
崔璨 《理论界》2011,(10):52-53
《明史.刑法志》记载"盖太祖用重典以惩一时,而酌中制以垂后世,故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相行,未尝偏废也",明朝法律既有其猛烈重典的一面,也有用刑轻缓不失宽仁的一面,表现出"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特点,明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充分证明:"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明朝社会的发展。对该原则予以分析可以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赵海月 《学术探索》2001,2(6):19-21
治乱循环周期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政治问题."兴亡周期率"和"变法效果递减律"使中国历代王朝都未能跳出自身设定的治乱循环的逻辑.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致命弊端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之路,这就是民主.民主政治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而法治则是对人治的超越.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就能完全彻底地跳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久的历史怪圈,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1.
允春喜 《北方论丛》2011,(2):108-112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末清初时期发展到极限。但在明清以前,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治天下",而并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黄宗羲对天下和君主做了区分,以"万民忧乐"作为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并从这一角度对君民关系做了新的探讨,从而使儒家民本思想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乡村全面振兴得益于政策的推动,但政策落实的关键在基层.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选择性、表面化、敷衍式等"基层空转"现象.透过"精英俘获"理论视角,发现乡镇政府被动俘获、农村精英主动俘获与普通村民认同俘获是造成政策"空转"的内在原因.为此,应采取加强乡镇政府政策服务公信力、重塑农村精英的村级服务环境以及培育普...  相似文献   

13.
"政策多变"是发展的大忌.它对社会信用、投资环境、竞争格局和政局稳定等都有影响和危害,尤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针对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政策多变"的表现、成因、危害与治理对策,同时也强调了党和政府政策的必要的调整变化与"政策多变"之间质的差别,以把握好政策的变化发展与相对稳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权分置"是乡村振兴视阈下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政策.从政策科学与工具视角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进行研究,在主体逻辑上可以深化政策识别传导功能,在实施逻辑上则有益于优化工具技术方案.从"目标—工具"视角分析19份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文本,结果表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在工具运用层面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过溢、供给型政策...  相似文献   

15.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包括"宽"和"严"两个侧面.和谐社会建设决定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该立足于"宽".宽严相济的"严"是用来矫正"宽"和辅助"宽"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严打"政策以及西方的"两极化"的刑事政策,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出现了几个为后人称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它们的产生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思想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当时制订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对历代"治世"、"盛世"的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析,以便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借鉴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危机状态下,各国政府经常通过政策制定与执行来进行危机控制与管理.议程设置作为政策制定的第一个阶段,对政策的出台具有重大影响,而在此阶段经常出现的"不决定"或"不决策"现象,往往导致危机处理政策的延误.危机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对于危机控制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文章划分出当前"高考移民"的三大动向,围绕政策的利益选择与分配、高考政策主体、高考政策客体和高考政策环境等公共政策构成要素,阐释了目前"高考移民"现象的多元成因,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社会公正"信仰危机,并提出了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危机.国民党内部、国共之间矛盾重重,战争不断,中日之战亦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抛出并执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政外交政策.对此政策,史学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对政策提出的缘由,却鲜有论述.笔者对此试做探讨,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沿用以往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的基础上,以"辑和民教"为基本出发点,对基督教政策作了部分调整.这些政策变通多少弥补了传统基督教政策的不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妥协态度,这种修修补补的应对之策不可能给清政府带来真正的"辑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