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论     
一红云呵!鲜明美丽的云呵!你给了我一个新生命!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朱自清曾这样评论闻一多:“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其实,朱自清的一生也是集合着与闻一多相似的三重人格,也是经过了诗人、学者、斗士这样三个阶段。如果我们考察他的包括创作和批评在内的全部文学活动,就能够生动地认识他的全个人格,也就能够认识在拂去历史灰尘之后,把“朱自清”的名字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幼时随家从东海移居古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在扬州两淮中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4.
一多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最后用自己的鲜血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他的鲜血染红了当时青年人的思想,增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多少人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的道路;他还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功在人间,追怀的人是很多的。我这篇回忆,只写自己在西南联大受业于一多师时的亲身感受,聊抒孺慕之情。三十二年过去了,一多师的言教身教,记忆犹新;特别是他那爽朗而风趣的谈笑,激昂而犀利的言辞,诗人的器质,斗士的英勇,永远留在我的心目中,风范长存。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的师德刘兆吉“闻一多集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于一身,形成了特异的风骨。”[1]这是大家公认的。他一生的贡献和壮烈的爱国行为,毛泽东同志都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但在这种盛名之下,掩盖了他还有一项最伟大、时间也最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斗士.三重人格集于一身,因时期不同而显不同的风貌,又不截然可分.正如他的挚友朱自清所说:“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闻一多全集·朱序》).闻一多,一八九九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九一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主要在大专院校任教.一九四三年后,投身民主运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准备和充分酝酿,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大会的有老一辈专家教授和中青年研究工作者,闻一多的友好、学生及亲属,还有日本和香港的学者,近一百人。代表提交了三十多篇论文。会上展开了热烈讨论,对闻一多的思想发展、新诗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一、关于闻一多的思想发展关于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家看法较一致,认为它贯串了闻一多的一生。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学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主要活动大都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关。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他走过了一条诗人学者到斗士的发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荣伟 《新天地》2012,(1):26-27
世人只知学者胡适大名——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家。一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殷夫,作为一名忠实于自己信仰的战士,年仅二十二岁就牺牲了;作为一位新文学运动中的诗人,刚刚展露才华就逝去了。无论作为战士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是一颗光彩照人但又过早陨落的星。作为诗人的殷夫,在有限的几年里凭着他的品格和诗篇给我国现代诗坛留下了一份遗产,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诗和今天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诗相比,不免会带有“萌芽期”的印记,但他的诗所展现出的人生追求和诗歌追求,却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同时也在不同的层次上向我们提出关于诗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纵观其诗歌创作的历程我们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着嬗变。作为学者,他坚守着“唯美主义”的创作立场,但最终,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15.
<正>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被长期遗忘的优秀诗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是京派文人圈中的代表性诗人。朱英诞一生致力于寻求真诗,他静心沉默地以诗歌创作作为自己人生的存在方式,在诗歌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生命体验,他的诗被废名称为现代"南宋的  相似文献   

16.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17.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s4—1722,年号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也是一位诗人。他精通汉文,并且谙熟汉诗韵律。他一生留下了一千一百余首汉文诗篇,大部分诗作比较真实地抒发了他的政治情怀,反映出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作为,其内容斐然可观。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为民主自由奔走呼号的斗士,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蜚声文坛的诗人。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高风亮节,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不朽诗篇。这些珍贵诗篇,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磅礴激越的感情色彩,而且在语言艺术上也颇具特色。语言艺术的含量很大,本文仅就闻一多先生诗歌用词艺术这个侧面,谈几点浅见。 一 精选动词,栩栩如生 动词是表示动作情态的,它的动态感很强,用在诗词中被称为“诗眼”。动词深受  相似文献   

19.
朱湘(1904-1933)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走向诗坛的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不断进步,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他勇于探索新诗的形式,曾对我国早期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认为新诗是一方未垦的膏壤,然而却有丰美收成的希望。尽管他的一生短暂、坎坷,充满凄苦与幽愤,他却始终孜孜不倦地在这块膏壤上深耕细作,创作和翻译了大量诗歌,在我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他的业绩。 诗人热爱祖国,生无媚骨而刚直不阿。  相似文献   

20.
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一生短暂,逝世时不满二十七周岁,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四百余首抒情诗、完成的与未完成的叙事长诗三十余首、六部剧本、六部小说。就他的大部分作品而论,他主要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诗人。他的诗语言尖锐犀利,同时又带有浓厚的阴郁色彩。他在诗中发出的抗议极为激烈,但诗中也有失望的悲叹和惊心动魄的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