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豆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五绝《相思》,原本是写给好友李龟年的。也许是因为红豆鲜艳如火的色彩、坚实的果实,诠释男女间真挚恒久的爱情更为恰当、更加动人。于是,鲜红浑圆的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和相思的载体。古往今来的红豆诗,多将红豆来记述男女间的爱情。晚唐诗人韩在《玉合》诗中吟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  相似文献   

2.
心灵深处的诗音──重论宗璞的小说《红豆》的艺术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灵深处的诗音──重论宗璞的小说《红豆》的艺术追求温潘亚繁华人生,世事纷纪,岁月抹去了许多不必记取的东西,也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  相似文献   

3.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4.
红豆树吟     
肃立山崖畔,独自度时光。山谷寂无声,心事向谁讲?花开又花落,年年负春光。几多相思豆,情寄向何方?今幸逢盛世,“红豆”竞辉煌。风流添雅兴,顾盼扮新妆。“红豆峡”是太行大峡谷景点之一,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相思》,凡来此的游人都要登山攀援,争看这里的红豆树。红豆树吟@张启明~~  相似文献   

5.
宗璞小说《红豆》自问世,或以“革命VS爱情”解释,或以“革命&爱情”解释,或发现其中有矛盾裂缝,实际小说蕴藏着“革命/爱情双重主题遮蔽的知识分子艺术诉求主题。  相似文献   

6.
〔红豆曲〕概括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们在忧愁中恋爱。,他们见到自然景物发愁,晚间发愁,用饭用酒时也发愁,梳洗打扮时还发愁,夜里更发愁.《红楼梦》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全部描写则详尽说明:他们无缘无故、无止无休地发愁,他们生于忧愁,死于忧愁,两者的说法完全吻合.因此说〔红豆曲〕是《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纲目.  相似文献   

7.
情比红豆坚     
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于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成红豆。红豆生南国,爱情始于哪里?女人恋爱的时候,会对很多事物产生柔情。闻到花香会想笑,听到雨滴会做梦,看到毛巾流水都会想滴泪。春天到的时候,她恋爱了,于是她在院子里种上了几颗红豆。逛街看  相似文献   

8.
如何描写爱情,实质是如何描写人的问题,阶级性观念曾长期左右对爱情的认识,无法表现爱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红豆》突破了爱情描写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力图写出人的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主要有二:一是以往文学中的情爱与革命构成共生关系,但《红豆》中的个人情爱却成为江玫走向革命的阻力;二是参与革命的知识者,大多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角色,一步步克服自身弱点,最终与革命融为一体,但江玫始终保留了与“革命”不相称的温柔和伤感,显示出情爱强烈的自我性与个体性。《红豆》以细致婉丽的笔触为动荡时代中毁灭的个我之爱唱了一曲悼歌,并证明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化体制下,“十七年文学”中仍然存有具备了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一体化文化背景下,中国19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宏大叙事为主,而宗璞在此期间创作的《红豆》却发出了别样的声音。显形文本表现出作家对集体话语的主动皈依,而隐形文本则表现出对集体话语的无意识疏离,显示出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冲突,彰显了作家对自己文学观念的坚守。通过《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比较,可以发现宗璞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到目前为止,已在54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的“红豆”商标,月均出口“红豆”服装180万美元,居全国民族品牌服装企业之首。2000年将力争创汇2.2亿美元。 名牌,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是当今参与划分世界市场的主要武器。早在八年前红豆集团就开始了创立民族名牌的努力。首先不惜巨资,先后在54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率先完成了战略性的商标占领,为创造国际名牌铺平了法制保护的道路。1993年5月“红豆”挺进日本,在大阪成立红豆株式会社,打出了“红豆牌”。  相似文献   

12.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意图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依靠了两个不同的身份--叙述者和主人公一分别传达自己的意图,而两个身份之间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作者的情感分裂.因此作者在极力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用力不当,由此导致文本主题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诗人红豆最新的生态诗集《液体的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为中国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脉鲜活的泉源。在诗集中,红豆耐心地以生态的新眼光发掘着世界被遮蔽被忽略的诗意,婉曲地表达着对待自然生命的生态伦理,焦虑地批判着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并在和自然万物的主体间性交流中体味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胜境。该诗集为中国生态诗歌注入了更多女性诗人的细腻和雅致,丰富了中国生态诗歌创作的百花园,对于生态意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说《围城》中拥有大量新颖独特的隐喻表达,使其成为小说翻译的难点。本文从翻译的层面分析了小说《围城》中隐喻的特点,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隐喻进行分类,并对名词性隐喻、谚语性隐喻、讽刺性隐喻等典型隐喻的译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初步归纳出小说《围城》中隐喻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豆》 组诗是闻一多著名的诗作, 它并非人们所阐述的那样是简单的对忠贞爱情的叙写, 而 是完整丰富地记录了因旧式婚姻而产生的各种酸甜苦辣、 悲欣怨怒, 讲述的是 “过渡时期的中国爱情故 事”, 在中国爱情诗歌史上, 实现了类型的拓展, 创造出了具有特殊认识价值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6.
《华人时刊》2010,(1):86-86
苏州金阊区留园街道留学生家属联谊会有个好听的名字——红豆侨屋,成立三年来,已成为“留守父母”共同的家。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在苏联“解冻文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新的朝气,涌现出一批冲破禁区,揭露社会问题,叙述个人情感,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洪子城将这一时期称为“百花时代”,因而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称作“百花文学”。虽然这一文学潮流时间短暂,但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文坛的主旋律,尤其是一大批叙述“情爱”的小说,如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丰村的《美丽》更是以其强烈的超时音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这对一个文学价值普遍失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贡斯当的研究多侧重于他的政论,对于他的小说《阿道尔夫》也多从心理小说角度进行探讨。然而这部小说,还印证了"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这一论断。本文尝试从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李安纲教授等从宗教文化学角度对《西游记》的研究有可观的成绩,可以看作“一家之言”。但这不能否定《西游记》的小说性质,不能代替从社会学角度对该小说的观照解读、分析研究。尤其不能把道学家的“明心见性”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