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反思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忧虑的双重背景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手段,以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保护区及其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无论是从经济、社会、文化还是从科学的发展角度看,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无生物资源──都是发展社会福利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在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内,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开发的深度是不同的。远古时代,人口不多,资源相对十分丰富,人类一般不用担心产生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就不必考虑自然保护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在不断地增强。对…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环境的退化,直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土地数量急剧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各类灾害的发生是目前土地环境退化面临的问题与表现形式。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土地环境变化的多个因子,同时结合国内外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环境的对策。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多年来我国土地环境不断恶化,面临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如何正确地处理土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新的任务,也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不管对世界哪个国家,不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然而,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也已被赋予了现代化的特色。本文着重考察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构成的有机整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农业正是提供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部门。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经济部门包括重工业、轻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发展的起点。这是由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农业是这样一个生产部门:它生产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之本。人们要进行一切生产,首先要能维持生活,要吃饭,穿衣。所以,首先要有农业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某一阶段的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演化到一个相对更加文明的阶段。它对于人类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生存质量的提高和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化。作为生活方式来说,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异地的吃、穿、住、行以及其他各种与生活相关的消费活动。旅游消费几乎会涉及到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各个产业的产品。所以,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贸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是互通有无、富国强民的一种手段 ,以瓦特发明蒸汽内燃机为标志 ,人类进入到第一次工业文明时代 ,并以此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而正是因为交通工具的革新 ,工矿业的开采与进出口才有了配套的服务性基础设施 ,使得受进出口贸易密切影响的我国近代金融业、商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有了可资利用的条件。在诸行业中 ,交通通讯业首当其冲 ,工矿业及金融业、商业及农业则构成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 ,下面分别来看深受外贸影响的我国近代以上重要产业的情况 :首先 ,我国…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社会;另一方面,全球性的矛盾重重、冲突接连不断,给社会的发展进步蒙上了阴影,带来一种发展理论上的困惑。问题的焦点是对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的定位问题。为此,确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寻求一种更适合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模式,是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西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为当今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矛盾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与市场:市场社会学初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必然,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市场机制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为市场机制的扩展提供功能性条件。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是也是现代社会尤其是诚市社会的功能整合机制。在社会由自然社会、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市场机制一直而且仍将发挥其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良性环境意识若干理论问题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对环境认识水平对人类如何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文讨论的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应该有的对环境的正确的认识。 1.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的概念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现象和环境行为能动的反映和认识。 当代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带来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而且要建立社会良性的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由人类群体构成的不同规模社会单位在与环境关系中建立起的具有合理层次结构、对环境与人类关系主动、科学、整体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整体观念。 社会良性环境意识不同于一般性的人类个体对环境的认识,也不同于人类社会群体对环境非系统的、盲从、低层次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下降 ,农业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局面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新时期的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命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从农业对工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新时期农村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农业对人类生存的保证作用看 ,无论是现在 ,还是将来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并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这个词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指事物本身。环境必须以一个特定事物为中心,其周围的空间、条件和状态就是它的环境。生态环境与人类环境有所不同,生态学所指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包括一切动植物与微生物),其周围无生命的条件则为其环境。人类环境则以人为中心,其他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及无生命的物质空间,都叫做人类环境。 人类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类。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它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而结合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其范围包括地面以上十余公里的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地球海平面以下大约十一公里的海底最深部的广阔  相似文献   

15.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与城市环境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的摹仿,因此,农业环境是准人工的自然环境;城市则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在城市,自然被排挤出去或只是作有限的点缀。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园林城市则是人工与自然相统一的环境。尽管园林城市也属于城市类型,但它实现了环境的自然性与人工性的和谐以及人性内在结构中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因而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生存环境。园林化是人工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类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它反映了人民的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它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升全社会人的环境意识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提高的今天,人居环境的优劣受到普遍关注。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加强对全社会人的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企业可谓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内环境。恶劣的内环境可使个体濒于死亡或处于休眠状态,而良好的内环境不仅刺激个体机能,而且能增强对外界的抗干扰性。同时个体内能中的利用能与内环境存在一种相互匹配的关系,其能量在内环境中是封闭还是开放,所产生的利弊影响深远。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而这种动态稳定是个休生命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