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其核心是强调:“作家主观能动性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是作家接触生活的激情和敏捷的感受力及主动的进取精神,是自觉积极的创作意识。” “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里需要通过创作主体的“自我扩张”,才得以充分运行或体现。“自我扩张”似与当下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相通处。 由于“自我扩张”的是“主观战斗精神”,所以,“自我”非“唯我”、“小我”,而是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社会性时代性实现的“大我”。 “主观战斗精神”的负面正是“精神奴役底创伤”。  相似文献   

2.
胡风创办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团结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大批青年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和胡风一道,高举鲁迅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旗帜,以"主观战斗精神"和揭露"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为宗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3.
胡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理论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具有不断探寻的意义。胡风的理论思想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其文学创作层面,胡风同时还赋予它深厚的内涵,表现了胡风人格建构意识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4.
<正>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家是实践的人,是创作主体,是艺术的感觉世界的创造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胡风把作家的这种特殊精神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在革命文艺运动高涨的三十——四十年代,在笼罩着浓重左倾迷雾的普罗文学运动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和实践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创作原则。胡风不但强调先进的创作原则的重要,而且还洞察到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作用。现实主义理论指  相似文献   

5.
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便是主观战斗精神。什么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自己并没有讲清楚。有时它指的是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有时又指“文艺家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到后来他又将它解释成作家和人民共命运的立场,”和那一种为“民族解放,人民解放的高扬的热情。”最后,他在上中共中央的意见书中,解释现实主义的两个中心环节之一的对人民的态度问题时说,“这既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纲领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主观精神要求的,就是这个对于敌、友、我的爱爱仇仇的感情态度。”也就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样,它又变成作家的感情态度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作了论述,对“主观战斗精神”、“自我扩张”等理论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胡风的悲剧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悲剧,吸取这一教训,学习、研究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坚持走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希望>编后记>看胡风编辑刊物的倾向是:严肃的文学观,继承与发展鲁迅精神以及主观战斗的现实主义.胡风所编<希望>比<七月>更进一步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想和编辑理念,而每期的"编后记"则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胡风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产生较大影响,与一批胡风的友人聚集于此有关,但产生于国统区左翼文艺运动中、吸取了鲁迅精髓的胡风文艺思想与当时台湾文坛实际语境、目标和需求的深深契合,是更重要的原因。官僚统治的弊政需加以揭露和批判,黑暗、沉重的社会环境需有坚强的主观精神力量和激情加以对抗和突破,这使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能在台湾文坛获得广泛共鸣和实践。胡风文艺思想当时已引起左翼文学内部的争论,这其实只是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语境所致,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加反省。  相似文献   

9.
胡风的语言观是和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相联系的。他把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和“活的民族现实”作为评价语言优劣的标准,坚持作家对语言取舍的主观精神,坚持语言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民间语言(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封建意识,因此反对对民间语言的过度迷信。胡风的语言观体现了他捍卫五四文学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间形式”(语言)相当程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1.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理论武器,批评抗战时期文学创作里广泛存在的“类型”化倾向,提出以“熔铸”为艺术手段,实现典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利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风的诗论构成了其文艺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的诗论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感,重视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和战士身份,并推崇和鼓吹无拘束的奔放的自由诗歌体式,对诗艺和其它诗歌体式则相对忽视,对诗人身份的认定也有偏颇之处。胡风的诗论正是在合理与偏颇之间同时展开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4.
赵金钟 《南都学坛》2003,23(2):76-79
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对我国新文学尤其是左翼革命文学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胡风将之称为“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并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曾遭极大误解与批判的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其实是一种深具现实洞察力与针对性的文学人学观,它将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的主体性旗帜鲜明地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当今失去精神维度与生活底蕴的文学仍有着巨大的警示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风不仅是七月诗派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更是现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缪斯巨子。他那充满主观战斗精神和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已成为20世纪中国诗坛上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胡风的诗歌精神实质上是社会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统一,是爱国主义意蕴与直抒的艺术方式的完美结合。重视诗人情思世界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标示出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思走向。对于找回诗人在诗坛上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风关于创作的理论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现实主义原则为指导 ,以“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表现出时代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思辩性等鲜明特色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